諸葛恪不聽忠言
諸葛恪是三國時期東吳人士,是諸葛瑾之子,諸葛亮的侄子。他從小就以才華聞名,才思敏捷,善于應對,從不讓人。孫權覺得他很不尋常,有意識地培養、鍛煉、考察他,他也干過一些(如招撫山越人)漂亮事。陸遜死后,他升任大將軍,假節,駐守武昌,接替陸遜任荊州刺史,成為東吳統兵一方的軍事重將。
孫權晚年,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激化,為爭奪太子位,孫和、孫霸兄弟勾心斗角,大臣們分立派系,無奈,孫權廢太子孫和,迫令孫霸自殺,改立10歲的少子孫亮為嗣,并尋找大臣顧托輔政。侍中孫峻推薦大將軍諸葛恪,孫權認為諸葛恪剛愎自用,孫峻說,現在朝中大臣的才干沒人能趕上他。孫權就召諸葛恪從武昌前往建業。臨行,上大將軍呂岱告誡他說:“眼下國家多難,每遇事你當十思而行。”諸葛恪說:“從前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孔夫子說兩思就可以了。現在您教我十思,說明我太無能了!”呂岱無言以對,當時人們都認為呂岱失言了。諸葛恪拒絕了呂岱的忠言。
諸葛恪輔政后也不乏仁政之舉,裁減冗官,免欠賦稅等,但剛愎自用,狂妄自大,聽不進任何人的忠言勸諫。特別是公元253年,他不顧眾人的極力反對,不顧孫權死后國亂民乏的事實,強行征發二十萬兵馬,到淮南炫耀武力,包圍合肥新城,結果久攻不下。當時正值酷暑,由于疲勞和飲用生水,軍中疾疫流行,死傷者到處都是,軍官們來報告,諸葛恪認為是假話,要殺報告者。對手下將領們的不同看法、計謀、戰術,諸葛恪也一概不采納,或削其軍權,或迫其投敵。軍中上下怨聲載道,呼天愴地,諸葛恪卻安然自若,到江中小洲上住了一個月,計劃在潯陽建立田園。朝廷連下詔書讓他回師,撤軍時,一路拋尸無數,朝中上下怨恨,國中百姓失望。曹魏大將鄧艾斷言:諸葛恪載禍而歸,必死無疑。
回到建業,諸葛恪不但不自省自責,反而盛氣凌人,怪罪他人,責問中書令孫嘿,怎敢妄作詔書,令他回師,嚇得孫嘿借有病躲回家中。諸葛恪命令軍隊整裝待發,準備再次向曹魏進攻。
東吳宗室侍中孫峻因為百姓對諸葛恪失望怨恨,朝中大臣及官吏對諸葛恪厭惡恐懼,就對吳主孫亮說諸葛恪要謀反作亂,商議置酒請諸葛恪赴宴。結果,在酒宴上,孫峻將諸葛恪殺死,并滅其宗族。
就諸葛恪的才華、氣質、干練、謀略來看,人們是普遍稱道的,但卻過于驕橫、專斷,身處周公輔政之位,卻沒有周公的賢德。知子莫如父,諸葛瑾早就斷言:“諸葛恪不但不會使我們家族興旺,反而會使我們遭滅族之禍。”許多人也都預見到了諸葛恪的敗亡。孫峻當初極力向孫權推薦諸葛恪輔政,最后親手將其殺死,說明諸葛恪的所作所為太令人失望。諸葛恪死于窮兵伐魏,但其敗亡早在武昌拒納呂岱忠言時就已決定了。
上一篇:諸葛亮過于謹慎的失誤
下一篇:質量低劣的“甲級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