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殿建筑·北京紫禁城的建筑
紫禁城建筑千余幢,自然不可能一一介紹,在這里只能集中介紹處于中軸線上的主要宮殿和大門,從中可以見到這一龐大宮殿建筑群的雄偉面貌。
(1) 午門 這是紫禁城的大門,皇帝發(fā)布詔令,戰(zhàn)爭后接受戰(zhàn)俘都在這里舉行儀式。明代對觸犯王法的官吏實行杖刑(即打板子),也在午門外廣場執(zhí)行。午門的體型是中央主殿,左右向前環(huán)抱的Π字形,下面是一座高達10多米的城臺,臺上中央是九間面闊的大殿,左右兩邊有兩座方形的闕樓,連著廊屋向前伸出,在南端又各有一方形闕樓。這種形式在古代稱為闕門,是大門的最高等級,具有一種雄偉的氣勢。
(2) 太和門 這是前朝三大殿的大門,它面闊有七間,坐落在一層石臺基上,大門前左右各有一只銅獅子蹲在石座上,昂首望著前方。大門前為什么要放獅子呢?獅子原產于非洲,大約在漢代由錫蘭國(今斯里蘭卡)的安息國王作為一種禮物貢獻給漢皇,從此傳入中國。獅子性兇猛,俗稱“獸中之王”,所以把它放在重要建筑大門的兩旁以增加這組建筑的威勢。我們在天安門前和紫禁城的好幾組重要建筑門前都見到這種布置,而且還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格局,這就是在門左邊為雄獅,腳踏一彩球,右邊為母獅,足踩一幼獅。太和門的左右兩翼又有一側門,它們與太和門一起組成為一組氣魄宏偉的入口。清朝入關的第一位皇帝順治進入紫禁城,就是在太和門里舉行下達第一項詔令儀式的。
(3)太和殿 它是紫禁城最重要的大殿,不但位于紫禁城的中心地位,而且其體型、裝飾等各方面在整個建筑群中都是第一位的。中國古建筑的大小都是以間來計數的,間數越多,房屋也越高,所以我們總是以間數的多少來衡量一座建筑的大小和規(guī)格。太和殿面闊11間,從地面到屋脊共高26.9米,在現(xiàn)存的古建筑中首屈一指。中國古建筑的屋頂形式可以分為四面坡的廡殿、歇山、懸山、硬山等幾種,廡殿、歇山屋頂又有單層檐和雙層檐兩種作法。各類建筑根據它們的大小和重要程度分別采用各式屋頂,所以屋頂形式又成為區(qū)分建筑等級的一種標志了。太和殿用的自然是屬于最高等級的重檐廡殿式屋頂。屋頂上全部用的是黃色琉璃瓦,在藍天襯托下閃閃發(fā)光。太和殿的墻和門窗全部是紅顏色,在下面白色臺基的襯托下,也顯得非常鮮艷奪目。太和殿從上到下,從里到外都進行了裝飾。屋頂正脊的兩端各有高達三米的正
圖 5 宮殿建筑屋脊上正吻
吻(圖5),樣子是一個龍頭,張嘴含著正脊,尾巴向上翹起。四條屋脊的前端有一串小形獸類,即稱為走獸的裝飾(圖6)。屋檐下面的木梁枋上畫滿了以青綠色為主調的裝飾,稱為“彩畫”。木門、木窗上都有各種花紋的木雕。再看太和殿的室內,殿中央有六根油成金色的柱子,上面各圖6 宮殿建筑屋脊上走獸
有一條金龍盤繞。在這六根金柱的上方是一種稱為“藻井”的裝飾,就是在天花板的中央部分,向上升起一個方形的井口,井口逐層向內收縮,由四方形變?yōu)榘私切危阶钌厦嬗幸粭l盤龍作裝飾,龍身盤卷,龍頭向下,龍嘴銜著一個球形鏡體。在金柱的下面放置著皇帝的寶座。寶座下面是木制的平臺,臺上安放皇帝坐的御椅,御椅后面有七扇寬的屏風,前面兩側分列著香爐、香幾、孔雀等擺設。如果說太和殿是整座紫禁城的中心,那么皇帝的寶座應該是中心的中心了。整座太和殿,從屋頂到門窗都充滿著裝飾,在這里,用得最多的就是龍紋的裝飾。龍,是我中華民族的象征,關于它的起源,學術界至今爭論很多,有的學者認為它是原始時代的一種圖騰標記,是由蛇、魚、蝦、牛、鷹等諸種動物的形象綜合而成的;有的學者認為龍是天上的云彩和閃電變幻而成的形象;也有學者認為龍就是生物界恐龍或者是鱷魚的形象;因為龍的起源涉及到古生物學、原始宗教的起源、古文字學等問題,十分復雜,一時很難作出肯定的結論。但是不論它的起源如何,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龍形則是綜合了諸種動物的形象逐漸發(fā)展而形成的,它是中華民族崇敬的一種神獸,這是大家公認的。自從漢武帝把自己稱為龍的兒子以后,封建帝王都自稱為“真龍?zhí)熳印保巧咸炫傻饺碎g統(tǒng)治百姓的。于是皇帝居住的建筑稱為龍宮,皇帝穿的衣服稱為龍袍,坐的椅子稱為龍椅,所用器具都用龍作裝飾,所以在皇帝的宮殿上出現(xiàn)了大量龍紋的裝飾。這座太和殿,前面臺基中央皇帝走的御道上有九條石雕的龍,在屋檐下,在天花板上,在藻井里畫滿了各種姿態(tài)的龍,在門窗上也布滿了木雕龍紋,在皇帝的寶座上,從臺基、屏風到御椅無一處不雕著龍紋。在大殿的琉璃瓦頂上,正脊兩頭的正吻,屋脊上的走獸,雖說不是龍,也被稱作龍的兒子。有人統(tǒng)計過,太和殿的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共有裝飾性的龍12654條,真可稱得上是龍的天下了。
(4)中和殿、保和殿 中和殿是皇帝到太和殿上朝之前作準備的地方,面積比較小,陳設也較簡單。保和殿是皇帝舉行御試的地方,就是皇帝親自對各地區(qū)選上來的進士舉行最后考試的地方,所以面積較大,里面設有皇帝的寶座,但它的規(guī)模和講究程度都不能與太和殿相比。
從外觀上看,保和殿面闊九間,屋頂是重檐歇山式;而中和殿則平面是正方形,面闊只有五間,屋頂用的是攢尖頂,這是一種四面坡,四條屋脊向中央集中形成為一個室頂的屋頂形式,經常用在平面是方形或圓形的房屋上。在這里,太和、中和、保和三座殿,同樣是黃色琉璃瓦頂,紅色的門窗,共處在同一個白色的平臺上,但體形是兩大夾一小,三座宮殿三種式樣的屋頂,所以它們組成的建筑群在統(tǒng)一中又富有變化,在莊嚴中又不顯呆板。
(5) 乾清宮 它是紫禁城后寢部分的主要大殿,原是供皇帝和皇后居住的宮殿,也在這里接見大臣,處理一些日常的政務。清代雍正皇帝即位后,將寢宮遷至西部的養(yǎng)心殿,乾清宮就成為皇帝辦公的專用宮殿了,平時接見大臣,商議朝政大事,會見外國使臣都在這里進行,所以殿內設有比較講究的寶座。在寶座上方掛有一塊“正大光明”的橫匾。中國封建社會的皇帝是世襲制,皇帝生前就要明確自己的繼承人,所以皇位的繼承就在眾多皇子之間及在他們所代表的勢力之間展開激烈的爭奪。清康熙皇帝共有35個兒子,經過明爭暗奪,最后還是由他的第四子胤禛繼承了皇位。雍正即位后,鑒于前世的經驗,他提出皇帝生前不宣布繼承人的姓名,只將名字寫下一式兩份,一份藏在皇帝身邊,另一份就藏在乾清宮這塊“正大光明”橫匾的背后,待皇帝死后,拿出兩份名單對照無誤再公布于眾。形式上這種辦法似乎正大光明了,但封建制度本身決定了在這塊“正大光明”的橫匾下,依然進行著勾心斗角的斗爭。
(6) 交泰殿、坤寧宮 坤寧宮在明代和清初是皇后的居住地,后來把殿內分作兩個部分,東部為皇帝結婚時的洞房,西部為薩滿教的祭祀場所,里面沿墻設有火炕、大鍋,在這里可以宰豬烹肉,舉行祭祀儀式。在乾清、坤寧兩座宮殿之間有一座方形的交泰殿,規(guī)模不大,這是清代皇后在重要節(jié)日接受眾皇族朝賀的地方,所以在裝飾上出現(xiàn)了龍紋和鳳紋并用的情況,龍代表皇帝,鳳代表皇后,封建皇朝把民間最敬重的兩種神獸都占為己有了。這三座宮殿和前朝三大殿一樣,也是同處于一座平臺上,外觀上也是二大夾一小,但是在總體規(guī)模上,例如臺基的高低,建筑周圍院落的大小,建筑之間的距離等等都比前三殿要小得多。
(7)御花園 在紫禁城中軸線最后的一個部分就是御花園。這是專供皇帝游玩的宮中花園,它的面積并不大,約有11000平方米,里面建有許多亭臺樓閣。除了種植北方能生長的樹木花卉外,隨著季節(jié)還布置一些南方的花樹盆景,還有從全國各地貢獻來的奇異石景,使這里成為一處與前后三大殿有完全不同氣氛的園林環(huán)境。
(8)養(yǎng)心殿 養(yǎng)心殿并不在紫禁城的中軸線上,而在后寢部分的西部,原來是皇太后居住之地,清雍正后成為皇帝的寢宮了,并且平時還在這里召見大臣處理日常政務,所以在殿的中央設有寶座。殿的東暖閣也是皇帝與大臣議事的地方,清同治帝時,他的母親慈禧太后幕后專權,每當皇帝聽政,小皇帝坐在東暖閣的御椅上,椅后有一垂掛的簾子,簾后東、西太后分坐左右,御椅上的皇帝實際上是個傀儡,什么事都要聽慈禧太后幕后的指示,這就是“垂簾聽政”。如今東暖閣內依然布置著當時的家具陳設,成了這一段特殊歷史的真實寫照。
上一篇:園林建筑·中國古代園林建筑的特點和造園經驗
下一篇:民居建筑·吊腳樓和鼓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