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主題”
中國的文學研究者們,在每提到一部作品時,總是習慣性地先探索一下作品的“主題”,即作者體現在作品中的藝術認識,通俗地講,就是我們平常所談到的中心思想。他們把探索“主題”當作是“一”之后必定是“二”那樣的勢在必行,然而果真如此嗎?
一九八五年五月在洛陽舉行的《三國演義》第二次學術討論會上,據不完全統計,已提出的關于《三國演義》的主題達十四個之多,研究者們各以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觀點,證明自己所提出的主題的正確性,而排斥其它的各種說法。這里面有什么宣揚封建正統觀念說、宣揚明君賢相治國說、反映歷史悲劇說、鼓吹仁政說等等。這么紛繁的主題說該如何統一起來呢?這恐怕是任何一個人都無能為力的。
何止《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金瓶梅》等,研究它們所產生的小說主題的分歧意見同樣紛繁復雜。
其實,“主題”這個詞是從國外引入的,在英語和法語中只有“題目”的意思,它作為文學作品的中心思想的意思,則是三十年代從蘇聯進口而來的。而且總結“主題”時所運用的語言,大抵是社會學、政治經濟學的邏輯語言。用這種抽象的語言去概括一部題旨單一的作品,似乎還說得過去,而要去概括那種如“生活大百科全書”式的作品,該是多么不明智的舉動。一部《紅樓夢》,才子佳人看到的是寶黛的愛情,革命家看到的是反叛,而如果是一個主婦,或許她所看到的會是王熙鳳的精明能干。即便是對于同一個人物形象,一千個觀眾心目中便有一千個賈寶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于一部如此浩繁博大的作品,它本身便包含了生活的許多側面,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它正如生活本身那樣的豐富復雜,你能用一句話來概括生活嗎?試圖用幾句抽象的、干癟的語句來總結這種作品的全部精華,難免落下掛一漏萬的笑柄。而且,一旦我們用一個“主題”把它框住以后,讀者的鑒賞力也隨之被限制在一個框子里難以超越,這豈不有損于我們對文學作品的進一步把握嗎?
從對《三國演義》等作品的主題研究的困境中,已證明用這種單純、抽象的“主題”來概括一個內容豐富的作品是無能為力的。因而我們說:何必采用“主題”研究這種單一的、不盡科學的研究方法呢?
上一篇:何家的悲劇
下一篇:佳吉列夫兩次受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