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申錫自討苦吃
宋朝慶歷8年(公元1048)黃河在商胡(今河南濮陽縣東)決口,皇帝派大臣郭申錫治理。堵決口要從兩頭筑堤,在當中合龍口。當時人們用一種叫做“埽”(sao)的東西來合龍門。埽是一個用秫秸、樹枝和竹索編制的大筐,里面塞滿柳條、泥沙、石塊等。合龍時先在決口中間下一個埽,只要沉到河底,再下幾個埽就能堵住決口。郭申錫看到水勢兇猛,叫人做了一個有60步(約100米)高,分量也很重的大埽,以為只有這樣又大又重的埽才能降住洪水。但是,一連下了幾個埽,決口還沒塞住,系埽的繩索反而先斷了,堵了好幾次,決口總是堵不住,整個工程已經動用了幾十萬民工,花了幾萬兩白銀,龍門合不擾就會前功盡棄。郭申錫十分著急。這時,一個治河工人高超提出建議,他說現在的埽太大、太重,人力壓不下去,埽沉不到水底,水無法堵住,龍門也合不下了。應該把埽分做三切,切20步(約30米)高,各切之間用粗繩連系起來,合龍門時一節節地放。郭申錫以為又高又重的大埽尚且擋不住水流,改做小埽更不頂用,對高超的建議不加理睬。高超解釋說,第一節小埽沉下去,水流雖然阻不斷,但是水勢一定變弱,第二節再壓上去,水勢更小,再壓第三節,埽已經露出水面,決口堵住,然后再修堤筑壩,十分方便。高超的分析本來很有道理,但郭申錫自以為是,聽不得高超的建議,仍然原方吃藥,結果龍門沒合上,口子更大了,水災更兇了,這一下惹惱了皇帝,把他撤了職。后來,還是采用高超的辦法堵住了決口,降服了洪水。人們連夜趕制了“為民除害”、“敢鎖蛟龍”的匾額送給高超。
在任何事情中,贊同和支持給人以鼓舞和信心;反對和批評也常常能給人以教誨和幫助。對一件事情,由于不同人經歷不同,認識水平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往往會有不同的看法和解決問題、處理問題的主意、辦法。這時,正確的看法和主意就不一定永遠屬于自己。因此,萬萬不能固執已見,自以為是,而應當有自以為非,自以為愚的勇氣、肚量和自覺,善于在與不同意見的交流、商榷、討論中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否則不免由自以為是導致自找苦頭。
上一篇:郭申錫治黃,決口越堵越寬
下一篇:鋒芒畢露·終無勝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