鋒芒畢露·終無勝果
公元前202年,在北非的奴隸制國家迦太基本土發(fā)生的札馬戰(zhàn)役中,23歲的羅馬將領西庇阿,打敗了赫赫有名的迦太基軍事統(tǒng)帥漢尼拔,創(chuàng)造了避強擊弱的典型戰(zhàn)例。
公元前205年,新當選羅馬執(zhí)政的西庇阿為了調動駐扎在意大利南部的由漢尼拔統(tǒng)率的迦太基軍隊回國,便主動率軍秘密渡過地中海,與盟友馬西里薩合兵一處圍攻迦太基首府地,迫使?jié)h尼拔于公元前203年應召回救本土。
漢尼拔回軍途中,大力擴充騎兵,軍事實力得以增強,并迅速對包圍迦太基城的西庇阿軍隊發(fā)動南北夾攻的的鉗形攻勢。西庇阿見漢尼拔來勢兇猛,便有意避其鋒芒,放棄對迦太基城的圍困,率軍向其腹地撤退,誘使?jié)h尼拔西進。
公元前202年,西庇阿率軍退至札馬地區(qū),決定利用這里的有利地形與漢尼拔軍決戰(zhàn)。漢尼拔擺列出一個咄咄逼人的進攻陣勢,把軍隊分列為三線,第一線為一字排開的80頭戰(zhàn)象,妄圖從正面突破西庇阿的軍隊;第二線為騎兵部隊,實行兩翼包抄;第三線為精兵,最后解決戰(zhàn)斗。西庇阿觀察了漢尼拔的陣勢,便隨機應變,擺出了一個相應的陣勢。他也把軍隊列為三線,打破通常的魚鱗排列法,而將三條線上的士兵都重疊排列,在陣中留出一條條通道。同時也將強大的騎兵配置在左右兩翼,以便適時對漢尼拔軍實行反包抄。另外,西庇阿還下令第一線兵士多帶號角,必要時用突發(fā)的號角聲驚退敵人的戰(zhàn)象。西庇阿陣勢的作戰(zhàn)意圖是:避其鋒芒,后發(fā)制人。
交戰(zhàn)開始了,漢尼拔先發(fā)制人,指揮戰(zhàn)象向前沖擊,可剛到對方陣前,便被號角聲嚇驚了,有的原地打轉,有的轉身向后亂沖,有的則順著西庇阿軍陣中的通道穿過去了……這樣一來漢尼拔軍不戰(zhàn)自亂。這時,西庇阿不失時機指揮騎兵及三線精兵猛烈向漢尼拔軍沖擊,將其打得大敗。
西庇阿的聰明之處就在于能夠隨機應變,避實就虛;漢尼拔的愚蠢之處就在于狂妄自大,鋒芒畢露,因循守舊,結果被西庇阿窺間伺隙,打得慘敗。
上一篇:郭申錫自討苦吃
下一篇:錯誤的比較,錯誤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