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冷落的瘟疫學
明清間人吳有性,精于醫道,為解決廣泛流行的瘟病,勇于進行醫療實踐,在前人的基礎上苦鉆瘟病,開創了新的病原說——癘氣說。他善治瘟病,名振于時,崇禎十四年(1641年)南北直隸、山東浙江大疫,醫者多以傷寒法治之,沒有效果,死亡枕藉。吳有性乃推究病源,察其傳變,首倡“癘氣說”,稱此疾乃是“瘟疫自口鼻入,伏于膜原,邪在不表不里之間”。他創制“三消”、“達原”等方治療,療效顯著。吳有性因前代無瘟疫專書,他總結前人經驗和自己的醫療實踐,寫出了《瘟疫論》二卷,刊行于崇禎十五年(1642年)。是書從病因、發病、傳染過程和治療原則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的論述。書中稱:瓜瓤疫、疙瘩瘟,朝發夕死或頃刻而亡,即指烈性傳染病;發頤、黃疸、斑疹等,即指一般急性傳染病,是書把瘟病、瘟疫和傷寒明確區分開,為中醫學揭開了新的一頁。
吳有性的“癘氣說”和《瘟疫論》,本應受到重視和推廣,但是,由于當時封建統治者推行的是閉關自守政策,使得中醫學界不了解隨著文藝復興發展起來的西醫所取得的輝煌成就,特別是關于瘟病研究方面的成果。同時,中醫學界也不理解吳有性提出的病原說、特效藥的主張,所以,他的先進思想和醫療成果并沒有得到重視和推廣,使中醫學關于瘟病的研究延遲了三百余年。
科學研究需要放寬眼界,隨時了解世界上的科研動態。閉關自守的政策,常會造成新思想的夭折。同時,還會出現重復研究、甚至重復錯誤、重復失敗的情況。作為科學工作者,不能閉門造車,而要有清晰的頭腦、銳利的目光和靈敏的信息鼻。
上一篇:補貼機制的種種弊端
下一篇:被遺忘的發明家——特里維雪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