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漂移說的遭遇
魏格納(1880—1930)是德國地球物理學家和氣象學家。1906—1930年他四次去格陵蘭考察,他根據(jù)大西洋兩岸輪廓的吻合,以大地測量、地球物理、地質、古生物及古氣候多方面的論證,1912年提出了“大陸漂移說”,這是解釋地殼運動和現(xiàn)代大陸及海洋分布的一種假說。1915年以驚世駭人之舉出版了《海陸的起源》一書,系統(tǒng)地闡術了陸地巖石由較輕的、剛性的硅鋁質組成,漂浮在較重的、粘性的硅鎂質大洋殼之上,進而指出,全球大陸在石炭紀以前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稱“聯(lián)合古陸”或“泛大陸”,此大陸持續(xù)存在于晚古生代和早、中生代期間。在中生代末期,由于潮汐和地球自轉聯(lián)合效應,使泛大陸向西運動以及自兩極向赤道運動,這樣,大西洋慢慢張開;印度次大陸從南極洲上與亞洲撞接;亞洲西漂,在東岸留下大陸碎片,形成島弧線。泛大陸的分裂和各陸地漂移的結果,造成了今日地球上大陸和海洋的分布位置。這一假說解釋了大陸相對邊緣輪廓的相似性(美洲東海岸和歐洲西海岸),各大陸的古生物分布、巖相及地層的分布、構造帶分布等方面的關系,第一次對陸地和洋底的成因做出了科學的預示。
但是,大陸漂移稱假說一提出,便引起了整個地質學界的震驚和轟動!有人懷疑它的科學性,特別是一些具有傳統(tǒng)觀念的人站出來反對。因為“大陸漂移”的思想,早在兩千年前就曾有人提出,由于保守勢力的頑固反對,加之其論據(jù)不充分,這一希望的火花被淹滅了。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假說,又引起了地質學界保守勢力的攻擊,他們提出種種非難,拼命進行反對,使這一假說長期得不到確認,直到他逝世后近半個世紀,才最終得到肯定和應用。
任何新理論,在其潛在時期可能是幼稚的。可能具有許多缺陷和不足,但它可能預示了未來科學發(fā)展的趨勢。如果不允許或限制不同學術觀點的萌發(fā)、傳播和發(fā)展,就必然會造成探索的受挫和失敗,阻礙科學發(fā)展的進程。這方面的教訓是值得汲取的。
上一篇:大運河繁華何在
下一篇:奸臣敵將通謀害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