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恩》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孫恩》人物故事小傳
孫恩(公元?—402年),字靈秀,瑯邪(治今山東臨沂北)人,東晉農民起義領袖。世奉五斗米道。時會稽王司馬道子、司馬元顯當政,政治敗壞,民不聊生。孫恩隨其叔父孫泰以五斗米道號召沿海各郡農民起義,反抗東晉統治。晉安帝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孫泰被殺,孫恩率眾逃亡海上。次年,司馬元顯強征兵役,遭到江南八郡百姓反對,孫恩趁機率百余人登陸,連下上虞(今屬浙江)、會稽(今浙江紹興),眾至數萬。江南吳興、義興等七郡百姓群起響應,孫恩部眾達10萬。孫恩自稱“征東將軍”,部眾稱“長生人”,攻城掠地,擊殺官吏,朝廷震驚。東晉政府命鎮北將軍劉牢之領兵鎮壓,孫恩領眾20余萬敗逃海上。孫恩以海為家,率軍連年登陸作戰,數獲勝利,擊殺謝琰等將領。五年,孫恩率軍突破京口(今江蘇鎮江),進逼建康(今江蘇南京),最終被劉牢之、劉裕擊敗。元興元年(公元402年),孫恩領兵進攻臨海(今屬浙江),被臨海太守辛景所敗,走投無路,投海自殺。
〔正史〕
孫恩字靈秀,瑯邪人,孫秀之族也。世奉五斗米道①。恩叔父泰,字敬遠,師事錢唐杜子恭。而子恭有秘術,嘗就人借瓜刀,其主求之,子恭曰:“當即相還耳?!奔榷吨餍兄良闻d,有魚躍入船中,破魚得瓜刀。其為神效往往如此。子恭死,泰傳其術。然浮狡有小才,誑誘百姓,愚者敬之如神,皆竭財產,進子女,以祈福慶。王珣言于會稽王道子,流之于廣州。廣州刺史王懷之以泰行郁林太守,南越亦歸之。太子少傅王雅先與泰善,言于孝武帝,以泰知養性之方,因召還。道子以為徐州主簿,猶以道術眩惑士庶。稍遷輔國將軍、新安太守。王恭之役,泰私合義兵,得數千人,為國討恭。黃門郎孔道、鄱陽太守桓放之、驃騎諮議周勰等皆敬事之,會稽世子元顯亦數詣泰求其秘術。泰見天下兵起,以為晉祚將終,乃扇動百姓,私集徒眾,三吳士庶多從之。于時朝士皆懼泰為亂,以其與元顯交厚,咸莫敢言。會稽內史謝輶發其謀,道子誅之。
恩逃于海。眾聞泰死,惑之,皆謂蟬蛻登仙,故就海中資給。恩聚合亡命得百余人,志欲復仇。及元顯縱暴吳會,百姓不安,恩因其騷動,自海攻上虞②,殺令,因襲會稽③,害內史王凝之,有眾數萬。于是會稽謝鍼、吳郡陸瑰、吳興丘尪、義興許允之、臨海周胄、永嘉張永及東陽、新安等凡八郡,一時俱起,殺長吏以應之,旬日之中,眾數十萬。于是吳興太守謝邈,永嘉太守謝逸,嘉興公顧胤,南康公謝明慧,黃門郎謝沖、張琨,中書郎孔道,太子洗馬孔福,烏程令夏侯愔等皆遇害。吳國內史桓謙,義興太守魏傿,臨海太守、新蔡王崇并度出奔。于是恩據會稽,自號征東將軍,號其黨曰“長生人”,宣語令誅殺異己,有不同者戮及嬰孩,由是死者十七八。畿內諸縣處處蜂起,朝廷震懼,內外戒嚴。遣將軍謝琰、鎮北將軍劉牢之討之,并轉頭而前。吳會承平日久,人不習戰,又無器械,故所在多被破亡。諸賊皆燒倉廩,焚邑屋,刊木堙井,虜掠財貨,相率聚于會稽。其婦女有嬰累不能去者,囊簏盛嬰兒投于水,而告之曰:“賀汝先登仙堂,我尋后就汝。”
初,恩聞八郡響應,告其屬曰:“天下無復事矣,當與諸君朝服而至建康?!奔嚷劺沃R江,復曰:“我割浙江,不失作句踐也?!睂ぶ沃褲嗽唬骸肮虏恍咦咭??!蹦颂斈信嗳f口,一時逃入海。懼官軍之躡,乃緣道多棄寶物子女,時東土殷實,莫不粲麗盈目,牢之等遽于收斂,故恩復得逃海。朝廷以謝琰為會稽,率徐州文武戍海浦。
隆安四年④,恩復入余姚,破上虞,進至刑浦。琰遣參軍劉宣之距破之,恩退縮。少日,復寇刑浦,害謝琰。朝廷大震,遣冠軍將軍桓不才、輔國將軍孫無終、寧朔將軍高雅之擊之,恩復還于海。于是復遣牢之東屯會稽,吳國內史袁山松筑扈瀆壘,緣海備恩。
明年,恩復入浹口,雅之敗績。牢之進擊,恩復還于海。轉寇扈瀆,害袁山松,仍浮海向京口。牢之率眾西擊,未達,而恩已至,劉裕乃總兵緣海距之。及戰,恩眾大敗,狼狽赴船。尋又集眾,欲向京都,朝廷駭懼,陳兵以待之。恩至新州,不敢進而退,北寇廣陵,陷之,乃浮海而北。劉裕與劉敬宣并軍躡之于郁洲⑤,累戰,恩復大敗,由是漸衰弱,復沿海還南。裕亦尋海要截,復大破恩于扈瀆,恩遂遠迸海中。
及桓玄用事,恩復寇臨海,臨海太守辛景討破之。恩窮戚,乃赴海自沈,妖黨及妓妾謂之水仙,投水從死者百數。余眾復推恩妹夫盧循為主。自恩初入海,所虜男女之口,其后戰死及自溺并流離被傳賣者,至恩死時裁數千人存。而恩攻沒謝琰、袁山松,陷廣陵,前后數十戰,亦殺百姓數萬人。
《晉書》卷一○○
〔注 釋〕
①五斗米道:也稱米道、鬼道。早期道教的一派。東漢張道陵在四川鶴鳴山創立。入道者須納米五斗而得名,又因道徒尊張道陵為天師,也名天師道。該道尊老子為教祖,奉為太上老君。以《道德經》為主要經典。②上虞:縣名。西漢置。治所在今浙江上虞(百官鎮)。③會稽:郡名。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于原吳、越地置,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④隆安四年:隆安,東晉安帝司馬德宗年號。四年,即公元400年。⑤郁州:古洲名。相傳秦末田橫居此,故又名田橫島。在今江蘇連云港市東云臺山一帶。
上一篇:《孔奮》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孔奮》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孫武》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孫武》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