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趣談·智永
《智永》:智永,生卒年不詳,陳、隋間書法家。南朝陳時為永欣寺僧,號永禪師。會稽人。俗姓王,為王徽之之后,王羲之七世孫。善書法,工草書,得王派書法神髓。蘇東坡評其書法曰:“骨氣深穩,體兼眾妙,精能之至,反造疏談。如觀陶彭澤(潛)詩,初若散緩不及,反復不已乃識其奇趣。” 傳世書跡有《真草千字文》、《歸田賦》等。
妙傳祖法
智永作為王羲之的七世孫,深得祖法妙傳,以楷、草為最。他是北朝佛門遺老,隋唐書法宗師,對后世書法有很大影響。
智永出家后,住在浙江吳興的永欣寺。除了坐禪誦經,一有空他就操筆習書,登樓練字40年而不下樓。為了繼承和弘揚王家書風,智永勤練不輟,幾十年如一日,寫了800余本 《真草千字文》,贈給浙東各寺院,受到各院僧人的珍愛。智永這種借佛教宗門力量傳播書藝的做法,對書法藝術的繼承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被后世稱頌、傳播。
《真草千字文》 是智永書法的代表作,歷代評價都很高。智永的字,秀潤圓勁,八面具備; 楷書在工穩、嚴謹中強化了自由、活潑的成分; 用筆扁側,鋒芒畢露,結體疏密有致;草書活中有嚴,清俊典雅,自由活潑,是真、草入門的佳范。清代書法家何紹基評曰: “智師《千文》 筆筆從空中落,從空中住,雖屋漏痕,猶不足以喻之。”
千古美談
智永禪師一生潛心學習和研究書法,下了不少功夫。世間關于他刻苦學書的故事流傳很多,傳播面也很廣。
相傳,智永當年在永欣寺學習書法時非常用功,他勤于臨池,每天都堅持習字。春夏秋冬,寒來暑往,整整40年,從不間斷。不知寫費了多少紙,寫禿了多少筆。每寫禿一支筆,智永就將其放進門外大竹籠里——這些大竹籠每個都能裝一石的東西! 時間流淌,5個大竹籠里全裝滿了禿筆頭。于是,他就把這些禿筆頭堆在一起,埋在寺院后園,起名為“退筆冢”,并親自立了塊石碑,撰寫了銘文。
努力和付出總會有回報,勤于學書的智永禪師也是如此,長時間習書不輟的他深得祖法妙傳,技藝日益精進,卓有大家風范,其書名也隨之大盛,求他寫字的人愈來愈多,可謂門庭若市,都快把寺院的木門檻給踏穿了。為了加以保護,智永讓人在木門檻外面包了一層鐵皮,人們稱之為“鐵門限”。這段佳話也流傳開來,成為千古美談。
《真草千字文》 (局部) 隋 智永
上一篇:翰墨趣談·文徵明
下一篇:楹聯趣談·曹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