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吳越曲·蘇州之旅·鄧尉山·鄧尉梅花甲天下
鄧尉山為太湖東岸的一個半島,位于蘇州城西南30公里的吳縣光福鎮,故又名光福山。西漢末年,輔佐劉秀光復漢室被封為大司徒(一說為太尉)的鄧禹晚年隱居此山中,故為鄧尉山。
鄧禹與司徒廟
山塢正中所建司徒廟,是為祭祀鄧禹而設。《后漢書·鄧禹傳》載,鄧禹,字仲華,生于西漢元始二年(2),南陽新野人,曾勸劉秀“延攬英雄,務悅民心,立高祖之業,救萬民之命”。他十三歲即通文善武,二十四歲官至大司徒,屢建奇功,為“諸將之首”。雖高官顯爵,卻“深執忠孝”,重名節,嚴治家。據說他晚年隱居鄧尉山時,在西淹河畔大堂正中供奉一尊佛像。佛祖釋迦牟尼見他每日拜佛心誠,便親自在他頭上燙下七個香洞,保佑他能活千歲。太上老君見他供奉佛祖很為惱火,咒得他頭痛欲裂,他只得把佛像移至東壁,在堂正中,立一尊太上老君像,誠心誦道。城隍老爺聽說后,抓住他吊打,令他勿信大神,要敬小神,他只得把太上老君像移至西壁,又在堂正中供奉城隍老爺像,燒香消災。他尋思,各路神仙若都搶坐正堂,天天要對他們三跪九叩,豈不磕得頭破血流,還免不了遭災,這有辱當年打天下之威風,有礙治天下之太平。于是一陣棒打,將神像掃地出門,又請人塑自身立像置于堂中,這倒平安無事了。此即后來的司徒廟。
探梅“香雪海”
古時植梅最多,占地最廣,以梅命名之景點最多的地方,當屬吳越之地蘇州。洞庭西山的梅益、洞山、七墩山;獅子林的暗香疏影樓、問梅閣、雙香仙館;滄浪亭的聞妙香室;拙政園的雪香云蔚亭;網師園的竹外一枝軒;虎丘的冷香閣等,皆為賞梅佳處。而鄧尉山“香雪海”則更為有名,素有“鄧尉梅花甲天下”之盛贊。
鄧尉山種梅、探梅歷史,始于漢代,盛于宋代。古詩云:“望衢千余家,種梅如種谷。”《光福志》載,“鄧尉山里植梅為業者,十中有七。”宋淳祐年間,高士查莘隱居山中,在西蹟附近購地作舍,四周植梅,舍曰“梅隱庵”。
1689年春,清康熙帝南巡觀梅,賦詩云“鄧尉知名久,看梅及早春,繽紛開萬樹,相對愜佳辰。”乾隆六下江南,均在此逗留賞梅,六賦《鄧尉香雪海歌》長詩。唐伯虎、文徵明、王士禎、袁宏道、朱彝尊、龔自珍等,亦登臨賦詩,留有“入山無處不花枝,遠近高低路不知”等佳句。
鄧尉山早春梅開,花如蝶飛,白梅、紅梅、綠梅、墨梅,如雪如錦,彌漫十余里,香飄山內外,故有“香雪海”之稱。在司徒廟西吾家山腰,有清代康熙年間江蘇巡撫宋犖(牧仁)于梅花亭前巖壁題書“香雪海”三字,其字鐵勾銀劃,如老梅枝條,蒼勁古樸。半山梅花亭、聞梅館為賞梅佳處。
傳說明代蘇州一官人購得一幅唐伯虎名畫《紅梅圖》,如獲至寶,鎖于樟木箱中。在六十大壽賀誕時,親友賓客皆想一睹《紅梅圖》。官人取出名畫掛于堂中,卻見是一幅花落枝枯的殘梅圖,倍覺掃興,一怒之下,將畫擲于墻外。次日,鄧尉山花農梅公路過院外,拾得此畫。展開一看,圖上梅花盛開,花瓣上還掛著夜間春雨滴落的水珠。他把畫帶回家中,仿照圖上的梅枝修剪山中梅樹,于是鄧尉山梅樹株株枝茂花盛。官人聞及此事,上山尋畫,找到梅公,怒將好端端的《紅梅圖》扯成碎片。可遍山梅花卻越開越旺,如火如荼,“香雪海”遂名揚天下。
乾隆與四古柏
鄧尉山司徒廟內,有鄧禹親手植的四株古柏,老而不朽,被譽為“活化石”、“吳中一絕”。故廟又名“古柏庵”、“柏因社”。清詩人孫原湘《司徒廟古柏》詩云:“司徒廟中柏四株,但有骨干無皮膚。一株參天鶴立孤,倔強不用旁枝扶;一株臥地龍垂胡,翠葉卻在蒼苔鋪;一空其腹如剖瓠,生氣欲盡神不枯;其一橫裂紋縈行,瘦蛟勢欲騰天衢。”
乾隆南巡時,將這四株古柏命名為“清、奇、古、怪”。清者,碧郁蒼翠,挺拔清秀;奇者,主干折裂,枯木抽新;古者,紋理繞刻,斑剝古樸;怪者,臥地三曲,如龍伏坡。這年,乾隆來鄧尉山探梅觀柏。至古柏下詢問隨行官員柏名,巧逢花農路過,這花農應召上前,面對一株清雅之柏口念謎語答曰:“孟姜女上墳祭祖靈,佘太君一舉掃藩兵,姜太公窺見水底魚,張翼德哼曲不用琴。”乾隆脫口而出一個“清”字,昏官和珅以這“清”字冒犯清廷龍顏欲綁花農,乾隆攔曰:“這謎底乃‘清明’、‘清掃’、‘清水’、‘清唱’,合之一個‘清’字,美哉清柏!”又指另三柏索名。花農以謎語一一道來。“孟姜女揮淚倒長城,佘太君百歲猶年輕,姜太公直鉤釣大魚,張翼德一喝退三軍。”乾隆聽罷撫掌叫“奇”。“孟姜女千里把夫尋,佘太君掛帥率家兵,姜太公八十遇文王,張翼德閬州喪性命。”和珅湊前一步說:“這古城、古女、古賢、古將,全沾‘古’字,好一株‘古’柏!”“孟姜女大破天門陣,佘太君西天取真經,姜太公月下追韓信,張翼德三打白骨精。”眾卿異口同聲:“古有‘穆桂英大破天門陣,唐僧西天取真經,蕭何月下追韓信,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這謎好生奇怪!”話音未落,乾隆仰天長笑,“清、奇、古、怪,柏名天成!”
上一篇:蒙蒙巴蜀雨·長江三峽之旅·西陵峽·遺跡口碑傳
下一篇:莽莽關外山·松花江之旅·上京會寧府·金朝古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