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亨斯陶芬王朝皇帝們的對內對外政策
霍亨斯陶芬王朝(1137—1254)是德國歷史上最有名的王朝,也是最富於侵略性的王朝。他的第一代君主神圣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Frederick Ⅰ 1123—1190)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腓特烈一世以古羅馬皇帝的繼承者自居,企圖在歐洲恢復羅馬帝國的派圖。為了達到了這個目的,他在即位后第二年,即1153年就開始侵略意大利,他應教皇尤格紐斯邀請,出兵意大利鎮壓了羅馬城的起義。1154年,意大利南部諾曼王國發生政治危機,諾曼貴族反對新國王威廉一世,腓特烈乘機攻打諾曼王國,結果大敗而歸。1158年,腓特烈第二次出兵意大利,侵略北部各城市國家,企圖攫取這些國家的財富。1162年,德軍攻陷米蘭城,城市廣場被犁為深溝,并撒上鹽,以示對米蘭反抗的懲罰。德皇的此次征戰雖取得暫時勝利,但激起了意大利城市更加強烈的反抗。1163年,腓特烈再次出征意大利,干預教皇選舉,結果遭到教皇和意大利各種勢力的反抗,因而失敗。1164、1174、1176年,先后三次侵略意大利,均以失敗告終,最后德皇被迫與意大利北方倫巴底同盟簽訂條約,放棄對意大利北部各城市的一切要求。1183年德皇再度與倫巴底城市同盟簽訂了新條約,結束德皇對意北各城市的行政干預權。1177年,德皇與教皇亞歷山大三世妥協,簽訂了威尼斯和約。1179年,制定“教皇新選舉法”。這樣,腓特烈一世企圖建立龐大帝國的夢想徹底破滅了。戰爭不能使腓特烈達到目的,他又用聯姻手段,為其子取得了意大利南部諾曼王國王位。由於長期進行對外擴張的戰爭和外交活動。需要大量經費,也需要德國內部教俗諸侯的支持。腓特烈在對外擴張的同時,對內卻采取了讓步政策。在第一次遠征失敗后,他將東部斯拉夫土地上的主教授職權,賜給了薩克森公爵,并提升波斯米亞公爵為國王,重新恢復主教們在爭奪授職權斗爭時期失去的政治權力。這些措施都不利於皇權的集中。腓特烈一世死后,他的繼承者們特別是腓特烈二世時代,更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意大利。為了使德國諸侯支持皇帝的政策,他允許諸侯們在自己的領地內擁有全部權力,甚至發布敕令禁止城市締結同盟反對諸侯。德皇的讓步政策,導致諸侯國家權力的擴大,使德國分裂割據局面逐漸形成。到霍亨斯陶芬王朝結束時,德國皇權事實上已不存在了。1254—1273年,德國歷史上出現“大空位時代”,德國分裂為幾百個小封建領地,而當時大多數歐洲國家已經形成強大的統一國家。
霍亨斯陶芬王朝的歷史說明,一個國家要成為強大國家,靠侵略擴張是不可能的,只有立足本國,強國富民才是出路。
上一篇: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留下血的教訓
下一篇:霸業來自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