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唐的禁令
盡管拉弦樂器在中國樂器的家族中輩份較小,可算起來也有千年以上的歷史了。胡琴作為中國拉弦樂器的代表,其雛形一般被認為是唐代的奚琴。奚琴不用馬尾弓,是靠竹片在兩弦之間磨擦發音的。到了宋代,它被稱為稽琴,演奏技巧已相當高超,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補筆談》中記載,“熙寧中,宮宴、教坊伶人徐衍奏稽琴,方進酒而一弦絕,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終其曲?!币彩窃谀遣繒?,還載錄了一首軍歌,內有“馬尾胡琴隨漢車,曲聲猶自怨單于”之句,證明宋代已有馬尾胡琴的流傳。我們今天的胡琴類樂器,可能就是稽琴和馬尾胡琴相互吸收融合的結晶。
胡琴的表現力非常豐富,它既能用右手的連弓表現娓婉柔美的旋律,用頓弓和分弓表現敏捷活躍的情趣,用抖弓制造緊張激烈的氣氛,也能用左手的吟揉綽注潤飾曲調,使音樂更富韻味。正是因為胡琴能深刻細致地表達樂思,因此它在民間很有市場。特別是明、清兩代,隨著戲曲、曲藝和民間器樂合奏藝術的繁榮,胡琴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然而值得玩味的是,直到本世紀上半葉,在國樂大師劉天華對胡琴進行改革創新并為它爭得一席之地以前,胡琴始終是一件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樂器,“很少有人將它作為一件正式樂器討論過,”這究竟是為什么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十八世紀末,愛新覺羅·顆琰的清代嘉慶皇朝頒布了一項奇特的禁令:禁止在戲曲演出中使用胡琴。原來當時的朝廷正是乾隆和嘉慶“二皇共政”的局面。戲曲唱腔中的“二簧”本來已似乎含有影射“二皇”之意味,而胡琴上的兩條弦,精的叫老弦,細的叫子弦或二(兒)弦,簡直就是暗指皇上父子了。更何況若在演奏時斷了老弦或子弦,豈不更是大逆不道嗎?看來為了萬歲爺的至尊和忌諱,必須犧牲樂器了。于是,就在歐洲各小提琴流派色彩紛呈的時候,中國梨園中的胡琴藝人們卻只能望琴興嘆。直到晚清,這項荒唐的禁令才被打破。
不能把胡琴地位卑微、發展緩慢的原因都歸結于這條禁令。但隱藏在這條禁令背后的專制與荒謬,難道不是造成民族音樂在這個號稱禮樂之邦的文明古國難以生存和發展的癥結之一嗎?
上一篇:節制生育開拓者瑪格麗特·桑格的遭遇
下一篇:董卓兇殘暴虐自食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