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暨
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十月,開封府舉行的發解試鬧出了一場不小的風波。
在習慣上,開封府發解試前10名被稱為“等甲”,意思是與殿試甲科相等,錄取的多是學業優秀享有盛名的人物。由于開封是天子腳下的首善之區,才能出眾者比較容易為皇帝和權貴大臣所知,一旦發解試考中前10名,將來省試和殿試時便極有可能名列高第,因此,躋身“等甲”就成了當地士子們科場追逐的第一個目標。
開封是個才子濟濟、能人薈萃的地方,在一般人看來,能夠擠進“等甲”已屬萬幸,要奪得第一名即所謂“解元”,更是難上加難,可是有的人偏偏非要當第一不可。咸平元年發生的這場風波就是一個名叫錢易的人為爭當第一鬧出來的。鬧的結果,錢易自己不僅沒爭到第一,反而從第二降為第三,原來與此事毫不相干的孫暨卻成了狀元。
錢易字希白,出身于吳越王族,其父錢倧當過不長時間的國王,被將領胡進思等人兵變廢黜,另立錢倧的弟弟錢俶為國王。從此,錢倧一家遭受極度冷遇。后來錢倧投降北宋,所有親戚封官晉爵,惟獨錢易和哥哥錢昆連個一官半職都沒撈著。坎坷的經歷迫使兄弟倆發憤苦讀,立志出人頭地,爭回這口氣來。錢易資質聰穎,才智出眾,17歲那年,他初次參加科舉,發解試、省試都順利通過了,殿試時他愈戰愈勇,3道試題,沒到中午就全部寫成交卷。才思敏捷,文章也寫得漂亮,照理應該題名高榜的,有人卻認為錢易是輕率浮躁,故意嘩眾取寵,幾道奏章就將他黜落孫山。但錢易的名字從此傳揚開了,人人都知道錢家出了個少年才子。有一次,宋太宗與翰林學士蘇易簡評論唐朝的文人,很為當今沒有李白那樣的奇才而嘆息。蘇易簡說: “錢易就是個很了不起的人物,他寫的詩歌恐怕還不在李白之下哩。”宋太宗驚喜地說: “若真是這樣,我一定把他從平民布衣破格任命為翰林學士。”不巧,此時四川爆發了王小波起義,宋太宗忙于鎮壓,轉眼就把此事忘得一干二凈。
出頭爭氣的強烈欲望像烈焰一樣炙灼著錢易那機敏的心靈,初次科舉無辜被黜更如火上燒油,使他的這種欲望沖動到了極點。現在他擁有了這么大的名氣,自然不甘屈居人下,所以,當他聞知此次開封府發解試得了第2名的消息后,仿佛蒙受奇恥大辱一般,再也按捺不住悲憤激越的情緒,決心大鬧一場,發誓不僅奪回解元,還要把那班有眼不識泰山的考官整個人仰馬翻、身敗名裂。
于是,一道彈劾奏疏很快就從錢易那枝生花妙筆之下炮制出來,遣責發解試中賦、詩、論、策的試題存心謗訕朝廷,特別是《朽索馭六馬賦》的題目,把駕馭6匹馬的韁繩說成朽索,這不明擺著在挖苦皇上嗎?這種斷章取義、從字眼里挑毛病的做法,顯然有些強辭奪理、無限上綱,使人們很容易想起文字獄的慣用伎倆。但宋朝舉人進士鬧事是很有傳統的,大概這次發解試也確實存在一些問題,錢易的奏疏一拋出,立刻像火星一樣在干柴上燃起了熊熊烈焰,數百名舉人聚集起來,跑到開封府,狀告發解官取錄不當。就連已經公布為第一名的高輔堯也寫狀子說自己無德無才,難以擔當狀元的盛名,請求將錢易改為第一。
開封府前的喧鬧聲驚動九重,宋真宗詔令集賢院長官錢若水等人重新評閱開封府舉人試卷,同時令中書省研究發解試試題是否真的存在謗訕朝廷問題。
這時,翰林學士承旨宋白特別賞識錢易,便在各種場合大說錢易的好話。開封府考官、度支員外郎馮拯為證明發解試錄取是正確的,就上書揭發宋白與錢易屬于長期勾結的朋黨,宋白是在為自己拉幫結派。宋真宗見一場考試竟在大臣之間鬧出攻訐,頗有愈演愈烈之勢,大怒,派宦官闖進馮拯家中將他逮捕,關進御史臺監獄。馮拯抗章自辯,并且拋出一大堆材料,說錢易向來輕浮無行,絲毫沒有資格當開封府解元。作為皇帝,宋真宗對士大夫們聚眾鬧事、相互攻訐的做法其實是非常討厭的,他不愿意過于放任,更怕會搞出更大的亂子,于是下令釋放馮拯,撤回重評試卷和研究試題的決定,只令錢若水等人在開封府舉人中重新選出一位品行兼優者作為第一名。
不久,錢若水等人重選的結果得到宋真宗認可,原先名次較后的開封人孫暨變成第一,高輔堯第二,而錢易則從第二降到第三。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孫暨不但神使鬼差地成了解元,而且一路順風地在次年二月殿試中穩穩當當地戴上狀元的桂冠。這是皇帝欽定人選,才名兼備的錢易即使再有怨憤,也不敢輕易發泄了。
由于資料太少,孫暨中狀元之后的事跡已無從詳考。只知道咸平四年(1001)八月,孫暨在懷州防御推官任上又參加制舉考試,名列第四等的次等,并升為光祿寺丞。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他官任直集賢院。這時他的兒子孫日新幾次科舉考試都名落孫山,侍御史知雜事張奎上書說孫暨在真宗時當過狀元,他的兒子應該受到特殊照顧,于是,仁宗特地詔封孫日新為郊社齋郎。
上一篇:孫承恩
下一篇:孫毓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