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濂經
字翰東。文登人,原籍許家屯村,后遷草廟子村居住。父張浩瑞,務農。張濂經自幼好學,博覽經史。光緒十一年 (1885) 以縣學生員考取拔貢。清朝科考,拔貢逢酉年科考 (光緒十一年為乙酉年) ,每12年一次,在五貢(恩貢、副貢、拔貢、歲貢、優貢) 中最難考亦最榮耀。張濂經考取拔貢后出任戶部七品小京官。光緒十九年 (1893) 中舉,升戶部主事。光緒二十年中進士,列二甲第五十二名。呈請仍歸原班,補廣西司主事。因母病故,離任回鄉奔喪。甲午戰爭后,英國強租時屬文登縣管轄的威海衛。按 《中英議租威海衛專約》 規定: “所租之地,系劉公島并在威海灣之群島及威海全灣沿岸以內之十英里地方。” (摘自 《中英議租威海衛來往電函》 抄本) 但英人借勘劃租界之機,肆意擴大租地,激起文登民眾的強烈反抗。光緒二十六年 (1900) 一至三月,英人幾次埋下界石均被當地群眾砸碎。西武林秀才于冠敬順勢組織民眾進行有組織的反抗英人強劃租界活動。時正值張濂經丁母憂居家讀禮。于冠敬找張濂經問對策。張出謀,要把事情鬧大,使之轟動朝野,又要不失事態。一方面要組織民眾阻止英人埋界石,另一方面要寫本呈上憲,經縣、府、道、省,上達朝廷。按張之計策,于冠敬等組織千人參加的抗英集會,并與在臥龍村東山勘界的英官員展開搏斗。英人開槍打死周家屯村群眾二人。這時,清廷陪同英人勘界的官員李希杰等不僅不向持槍殺人的侵略者提出抗議,反而一邊驅趕民眾,一邊向英人道歉。憤怒的民眾將英人團團圍住,并將鉆進轎子里的李希杰揪出來,打倒在地。文登知縣陳景星苦苦向于冠敬等叩頭求情。英人趁機逃走。文登民眾反劃界斗爭驚動了清朝政府。光緒二十六年 (1900) 五月八日,光緒皇帝訓諭總理衙門: “山東威海界務,英人自行履勘,文登百姓不服,聚眾阻止。經袁世凱電請英員緩勘,以便開導明白,再行委員會勘,英人竟置之不理,現已釀成釁端,著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迅與竇納樂剴切申論,令其電至威海英員,暫緩勘辦,萬不可一時昧操切從事,以致不可收拾。仍一面電知袁世凱先生設法解散,并詳切開導紳民,勿再自貽伊戚。” (摘自《中英議租威海往來電函》 抄本) 受民痛斥的李希杰等清勘界官員順水推舟,提出辭職,文登知事陳景星也被迫辭職。中英勘界事務一時處于停頓狀態。事態鬧大后,英領事多次威逼清廷追究帶頭起事的清朝官員。光緒皇帝詢知張濂經居家讀禮參與策劃事實,為平息事端,討好洋人,令刑部將張濂經處以磔刑。其長子松豐與鄰居林鈞和將棺材運回草廟子埋葬。棺木銅箍五道。張濂經居官時,善書法,字端方秀麗,至今文榮有其遺墨傳世。
上一篇:張樹甲
下一篇:徐士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