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烏托邦”——“桃花源”理想的缺憾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不用附加更多的說明,人們早已熟知這是東晉的陶淵明為我們精心描繪的美境“桃花源”。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尤其是身處亂世的勞動人民,誰不苦盼幻想這樣一個富裕詳和而安寧的理想社會;人人參加勞動,“相命肆農(nóng)耕,日入從所憩”。勞動所得也全歸自己所有,沒有封建的剝削:“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
陶淵明,這位生活于晉宋黑暗時代的高潔志士,面對著污濁的社會現(xiàn)實,深深地感到其“大濟蒼生”的政治理想是無法實現(xiàn)的。他光明峻潔的人格和堅決不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質(zhì),決定了他對現(xiàn)實采取的必然是不合作的態(tài)度。于是,他結(jié)束了使他感到“志意多所恥”的仕途,堅決地走上了歸田的道路。“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陶淵明的歸田,使他有機會接近山水、參加勞動、接觸下層的勞動人民,從而,使其作品能夠真實地反映出勞動人民的生活與愿望。他提出的沒有剝削和壓迫的桃花源是一種社會理想,同時又是對不合理的封建社會的抗議。
我們也應(yīng)當看到:桃花源理想表現(xiàn)出的消極退隱的思想,卻正是陶淵明整個理想的核心。《桃花源詩并記》中所寫的是詩人不滿現(xiàn)實而幻想出來的世界。對現(xiàn)實的強烈不滿,使他成為后代高潔志士的榜樣。然而,桃花源理想的依據(jù)卻是老莊的小國寡民的復古思想。他與現(xiàn)實不合作的反抗、他的“委運乘化”的人生態(tài)度,正說明他處在極端不合理的現(xiàn)實中而又企圖超脫于現(xiàn)實之外的思想,而這種思想,實際上是一種典型的消極退隱的思想。在當時老莊思想和隱逸風氣盛行的影響下,陶淵明感到“閑居三十載,遂與塵世冥。詩書敦夙好,園林無世情”,“靜念園林好,人間良可辭”。儒家“獨善其身”的思想促使他采取了一條潔身守志的道路,從他堅持高尚的志趣,不與統(tǒng)治階級同流合污來說,盡管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從整體而言,占主導的仍是其消極退隱的一面。這就決定了陶淵明精心刻畫,竭力描繪的這個平靜、安謐的世外桃源,只能是對現(xiàn)實無力的消極逃避,是一個無法實現(xiàn)的空中“烏托邦”。
上一篇:矯枉過正的理論——宋代詩文革新初期理論中的偏失
下一篇:空想社會主義何以為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