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改編的失落
改編歷來是電影創(chuàng)作的重要方法。全世界每年生產(chǎn)的數(shù)以萬計的影片,有相當大的比例來自對文學作品的改編。但是,對文學作品尤其是對文學名著的改編卻往往不能收到令人滿意的效果。《傷逝》、《子夜》、《雷雨》等公映不久就鎩羽而歸;隨著時間的洗滌,《阿Q正傳》、《茶館》、《日出》等也淪為褪色殘紅。文學改編不成功的原因究竟在何處呢?
霍洛道夫在《戲曲結構》中說:“一個真正的藝術家尋求的是處理自己題材唯一的方法,使誕生了一次的藝術作品通過新的體裁真正再誕生一次,這是極少的事情。”某一藝術門類的經(jīng)典作品往往在形式上達到了完善而精致的地步,各種藝術因素彼此之間的構成關系相輔相成,已到了不可重新配置的地步。同時,一部成功的文學作品在欣賞者的心中早已構成了相對穩(wěn)定的審美心理結構。越是經(jīng)典之作,在欣賞者心中造成的這種穩(wěn)定心理結構就愈強,改編的難度就愈大。
對從文學改編而來的影視作品,許多觀眾要求“完全忠實于原著”。這實際上是欣賞者根據(jù)自己對原著的穩(wěn)定審美心理結構提出的要求。在這種輿論的壓力下,許多改編者力圖用電影再現(xiàn)文學作品的全貌,將近百萬字的一部小說或四、五個小時的話劇,壓縮到二、三個小時中的電影中去表現(xiàn),而又想面面俱到,以求“忠實于原著”。結果,往往不是沒能把握原著的真正精髓,失去原著特有的風格,就是使電影迷失到文學作品中,成為文學作品不成功的翻版。在改編中“完全忠實于原著”,這實際上是不可能的,至少常常是費力不討好的事。
從近幾年的電影創(chuàng)作可以看出,一些成功的從小說到電影的改編大多是在實踐中建立了“忠實于電影自身”的改編觀念。不是拘泥于原作,而是在深入地把握原作精神的前提下,拋開原作,用原作在思想上喚起的形象來進行再創(chuàng)作,也就是打破文學作品固有的穩(wěn)定結構,而建立起一個由電影創(chuàng)作構成的新的觀眾欣賞心理結構。這種指導意念下的改編作品呈現(xiàn)給欣賞者的,是既具有原著的風彩又注入了電影特征的嶄新的電影作品。這幾年,《黑炮事件》、《老井》、《紅高梁》等作品的成功改編都說明了這一點。
上一篇: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和得與失
下一篇:電視劇《四世同堂》改編的走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