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世忠》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字良臣,延安人。身體魁梧,目光如電。家貧無產業,嗜酒尚氣。有日者(以占卦為業者)言其當作三公(天子以下最高官職,其所含內容,歷代不同,北宋時,指太師、太傅、太保),世忠怒其侮己,毆之。年十八,應募從軍,能挽強弓馳射,勇冠三軍。
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西夏犯邊,郡守調兵衛之,世忠在遣中。至銀州(在今陜西米脂縣西北),夏人閉城固守,世忠斬關殺敵將,擲首城外,諸軍乘勝而上,夏人大敗。不久,西夏又來犯,世忠率敢死之士,與之殊死戰,見一騎士銳甚,問敵俘,乃敵監軍駙馬,即躍馬斬之,敵大潰。經略司上其功,奸臣童貫疑不實,只晉一級,眾為之不平。
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十月,浙江農民方臘,因不堪“花石綱”(北宋末年,運送花石之船隊)之擾,利用秘密宗教發動起義,江浙震動。世忠以偏將從保大軍承宣使王淵前往鎮壓;至杭州,臘軍突至,其勢甚盛,諸將惶怖,不知所措。世忠以兵二千埋伏于北關堰(在杭州北),及臘軍至,伏兵盡起,大獲勝利。王淵嘆曰:“真萬人敵也。”盡以所帶白銀賞之,且與之定交。
時有詔:“能得臘者,授兩鎮節鉞(符節與斧鉞合稱,古代授予將帥,是加重權力之標志)。”世忠窮追至睦州(今浙江建德縣)清溪洞,臘敗走山谷,據險以抗。諸將繼至,莫知所入。世忠潛行溪谷,問村婦得小徑,即挺身仗戈直前,渡險數里,直搗其穴,格殺數十人,擒臘以出。忠州防御使辛興宗領兵截洞口,掠俘為己功,故賞不及世忠。
方臘平,徽宗頗悔與金夾攻遼之約。四年(公元1122年)十月,童貫遣統制劉延慶領軍十萬出雄州(今河北雄縣)以伐遼。結果大敗,士卒自相踐踏而死者百余里。世忠與將蘇格等五十騎至滹沱河,路遇金兵二千余騎,蘇格驚慌失措,而世忠則從容令占據高岡,戒勿輕動,又集潰卒和舟船,沿河岸布署,約鼓噪助聲威。待一切就緒,世忠躍馬,回旋如飛,出敵不意,直指二執旗者,格等夾攻之,沿河士兵鼓噪,金兵大亂,追斬甚眾。
七年(公元1125年)十二月,世忠從內侍梁方平屯浚州(今河南浚縣)。次年正月初二,金攻浚州,方平倉卒奔潰。世忠身陷重圍,揮戈力戰,突圍而出。
繼而勝捷軍張師正戰敗,宣撫副使李彌大斬之,大校李復不滿,鼓眾為亂,淄、青之附者達數萬人,山東大亂。彌大令世忠率所部前往平之;世忠兵不滿千,至臨淄河(今淄河),乃分為四隊,布鐵蒺藜(障礙物)自塞歸路,令曰:“進則勝,退則死,走者命后隊剿殺。”于是眾莫敢返顧,皆死戰,大破之,斬復,余眾萬人潰逃。世忠乘勝追擊,至宿遷(屬今江蘇省),敵眾正縱酒作樂。世忠單騎夜至其營,呼曰:“大軍至矣,亟束戈卷甲,吾能保全汝,共功名。”眾皆驚駭請命,跪進牛酒。世忠下馬解鞍,食飲之盡。及天明,眾見世忠軍未至,大悔失色。以功遷左武大夫、果州團練使。繼授單州團練使,屯滹沱河。十月,真定(今河北正定縣)失守,世忠乃往趙縣投王淵。金兵至,聞世忠在,乃急攻之。世忠糧盡援絕,人多散去。一日大雪,夜半,世忠率敢死之士三百人直搗敵營。敵兵驚亂,自相擊殺,及旦盡逃。遷嘉州防御使。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三月,北宋亡。時康王趙構在濟州(治所在今山東茌平縣),金兵逼城,人心驚懼,世忠力戰,金兵稍卻。次日,敵援兵數萬至;世忠僅千人,單騎突入敵陣,斬其帥,金兵潰逃。
五月,康王即位,是為南宋高宗。世忠為光州觀察使。十月,高宗至揚州,世忠以所部相從。時張遇(原真定府馬軍,后聚眾為盜)來降,至城下,不解甲,人心危懼;世忠獨入其壘,曉之以理,眾皆聽命。繼有叛將李民率眾十萬來降,及至,有反覆,世忠奉命前往諭旨。世忠知其黨劉彥有異議,即先斬彥,繼毆李民以出,又縛小校二十九人斬之,眾皆唯命是從。
時大局動蕩,人心思變,加之權臣用事,宦官驕縱,眾皆切齒。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三月四日,統制苗傅、劉正彥發動兵變。禮部侍郎張浚在平江(今江蘇蘇州市)與諸將議討亂。世忠聞變,即率所部前往平江。及至,見浚曰:“今日大事,世忠愿與張俊身任之。”欲即進兵。浚曰:“投鼠忌器,事不可急,急則恐有不測。”世忠從之,先以好詞報傅,偽稱所部殘零,人馬不多,欲赴行在(帝王所在之地);傅大喜,許之。二十日,兵發平江。舟行不絕者三十里,軍勢甚振。至秀州(今浙江嘉興縣),稱病不行,造云梯,治器械。傅等始懼,取世忠妻梁紅玉及其子韓亮(保義郎)于軍中以為質。宰相朱勝非聞之,乃哄傅曰:“今當啟太后,招二人撫慰,使報知平江,諸人益安矣。”傅從之。紅玉急馳出城,一日一夜至秀州。未幾,明受(傅逼高宗讓位于欽宗子,改元明受)詔至,世忠曰:“吾但知有建炎(高宗年號),豈知有明受!”斬其使,焚其詔,急進兵,傅等大懼,負山阻河為陣,置障礙物于河中,以阻行舟。世忠舍舟力戰,張俊等繼之。又受阻,世忠舍馬操戈,令曰:“今日當以死報國,面不被數矢者皆斬。”于是將士皆奮勇爭先;世忠怒目大呼,挺刃突前。叛軍矢不及發,遂敗。傅、正彥擁精兵二千,從涌金門(杭州西門)逃去。
世忠馳入,高宗步至宮門,握世忠手慟哭曰:“中軍吳湛佐逆為最,尚留朕肘腋,能先誅乎?”世忠曰:“此易與耳。”時湛不能自安,嚴兵為備。世忠至湛處,握手與語,折其中指,執之以出;門衛驚憂,世忠按劍叱之,無敢動者;旋斬湛于市。世忠請曰:“賊擁精兵,距甌、閩甚邇(近),倘成巢窟,卒未可滅,臣請討之。”于是為江、浙制置使前往討伐,至漁梁驛(在今福建浦城縣),與敵相遇。世忠挺戈而前,敵驚曰:“此韓將軍也!”皆驚潰。遂擒斬傅、正彥。高宗手書“忠勇”二字以賜之。
九月,金兵分三路攻宋。世忠為浙西制置使,守鎮江。金中路完顏宗弼率兵十萬渡江,宋諸屯皆敗,世忠亦敗走江陰。四年(公元1130年)正月十五日,世忠得知金人將北去,乃搶先占據焦山寺(在今江蘇鎮江市東北)。時金兵十萬,而世忠僅八千。宗弼求登岸與語,世忠以二人相從,見之。宗弼招之降,世忠怒,引弓射之。宗弼約日大戰,世忠許之。每戰,世忠必親臨指揮,其夫人梁紅玉也親擂戰鼓,軍聲大震。金兵終不得渡,急退向黃天蕩(在今江寧縣東北)。黃天蕩乃一斷港,金兵進入之后,世忠即封鎖入口。兩軍相持月余,宗弼無計可施,求與世忠語,祈請甚哀。世忠曰:“還我兩宮,復我疆土,則以相全。”宗弼語塞,急馳回,問計于諸將。有人獻謀曰:“江水方漲,宜于蘆場鑿大渠二十余里,上接江口,舟出江背,在世忠之上流矣。”宗弼從之,即傍冶城(在今江寧縣西)西南鑿渠,一夜即成;次日,宗弼沿渠而出,世忠大驚,即尾擊之,金兵仍不得渡。
世忠繼以海舟扼于江中,乘風使蓬,往來如飛。宗弼乃張榜募人破舟之策。有福州王某,僑居建康,向金人獻策:“于舟中載土,以平板鋪之,穴舟板以棹槳,俟風息則出江,有風則勿出,海舟無風,不可動也,以火箭射其箬篷(竹篷),則不攻自破矣。”宗弼從之,一夜造火箭成,即引舟出江,其駛如飛,時天霽無風,海舟不能動。世忠舟師,本備水陸之戰,每舟載有兵、馬和家屬、輜重。金兵以火箭射之,箬篷火起,人亂而呼,馬驚而嘶,頓時大亂,被焚與墮江而死者,不可勝數。所焚之舟,蔽江而下,金人歡呼,以輕舟追襲之,金鼓之聲,震動天地。世忠乃率余部至瓜步(在今六合縣東南),棄舟登陸,還鎮江。宗弼亦乘機北去。
七月,建州(今福建建甌縣)人范汝為領導農民起義,神武副軍都統制辛企宗等討之,未能克,起義軍勢愈熾。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十一月,世忠為福建、江西、荊湖宣撫副使,領眾三萬,水陸并進以討之。至劍潭,橋已焚,世忠策馬先渡,眾隨之。但要路盡為起義軍所塞,世忠命偃旗息鼓,直抵鳳凰山(在今建甌縣東,又名茶山),繼圍城,設云梯火樓,日夜攻之。凡五日,城破,汝為自焚死,余眾悉平。世忠疑城中人盡附起義軍,欲盡殺之。資政殿大學士李綱謂世忠曰:“建州百姓多無辜。”世忠受教,令軍人悉駐城上,毋得下。樹旗三面,由民自相別,農者給牛、種使耕,商賈者弛征禁,脅從者遣返,獨誅附義軍者,由是多所全活。及將還師,民請祀之。世忠曰:“活爾曹者,李相公(宰相俗稱,綱曾任過宰相)也。”高宗聞捷,曰:“雖古名將何以加。”
時叛將曹成在副都統制岳飛打擊下,擁眾往郴、邵(今湖南郴縣、邵陽市)方向逃竄,世忠既平范汝為,遂移師永嘉,似將就地休息。然忽由處(在今浙江麗水縣西)、信(在今江西上饒市西北),直至豫章(治所在今南昌市)江濱,連營數十里。叛軍大驚,以為神。世忠遣人招之,成率眾八萬來降。
次年六月,世忠移師長沙。反叛者劉忠有眾數萬,據白面山(在今湖北通城縣西南),營柵相望。世忠至,欲急攻之,宣撫使孟庾以為不可。世忠曰:“兵家利害,策之審矣,非參政所知,請期半月效捷!”遂與劉忠對壘,奕棋張飲,堅壁不動,眾皆莫測。一夕,獨與親信蘇格身著便服,直穿敵營,敵警呵問;因世忠已諜知敵暗號“我”,即答曰:“我也。”及出,世忠喜曰:“天賜我也!”即下令:“明日破賊會食。”遂命拔柵進軍,另密令精銳二千人埋伏于白面山。及戰,世忠遣卒馳入中軍,奪望樓,樹旗幟,傳呼如雷,敵回顧驚潰,大敗逃去,其亂遂平。三年(公元1133年)九月,為建康、鎮江、淮東宣撫使。
次年九月,金、齊軍分道渡淮南侵。高宗震恐,即以書賜世忠,書曰:“今敵氣正銳,又皆小舟輕捷,可以橫江徑渡浙西。”“建康諸渡,舊為敵沖,萬一透漏,存亡所系。”世忠遂進屯揚州。同時,高宗又遣使魏良臣等至金軍求和。良臣至揚州,世忠騙良臣曰:有詔退屯守江。待良臣等離揚州遠去,世忠即上馬,令曰:“視吾鞭所向。”遂引兵進至大儀鎮(在今江蘇江都縣西),置五陣,設伏二十余處,戒之曰:“聞鼓聲,則起而擊敵。”金將聶兒孛堇聞世忠“退兵”,大喜,即引兵向江口(即瓜洲)。金兵至距大儀鎮五里處,世忠傳令擊鼓,伏兵四起;背嵬軍(親軍)各持長斧,上砍入胸,下劈馬足,敵騎兵紛紛落馬,陷入泥淖,弓刀無所施,遂敗。史稱“大儀之捷”。捷聞,群臣入賀。高宗曰:“世忠忠勇,朕知其必能成功。”論者以為世忠“中興武功第一”。
六年(公元1136年)二月,奉命攻淮陽(在今邳縣東),行三十余里,為金兵所圍,世忠令曰:“視吾馬首所向。”奮戈一躍,突圍而出,復乘勢反擊,金兵潰敗,遂圍淮陽。淮陽城堅,久攻不下,金援兵又至;世忠求援于張俊,俊不從,乃引軍還。淮陽民從歸者萬人。三月,為京東、淮東路宣撫處置使,置司楚州(今淮安縣)。
次年十一月,金廢劉豫,中原震動。世忠以機不可失,請全師北討。樞密使秦檜力主和議,命世忠徙屯鎮江。世忠曰:“金人詭詐,恐以計緩我師,乞留此軍蔽遮江、淮。”又力陳和議之非。章十數上,皆慷慨激切。高宗以好言慰之,但求和之心切,曰:“若敵人能從朕所求,其余一切,非所較也。”
八年(公元1138年)十月,金使蕭哲至宋商談和議事。世忠四上書,曰:“金人欲以劉豫(偽齊皇帝)相待,舉國士大夫盡為陪臣,恐人心離散,士氣凋沮。”“愿舉兵決戰,兵勢最重處,臣請當之。”又請面奏,不許。
十年(公元1140年)五月,金敗盟廢約,完顏宗弼總兵十萬,分四路向宋大舉進攻,不出一旬,盡陷三京及其附近之地。宋軍奮起反擊,新東京副留守劉大敗金兵于順昌(今安徽阜陽縣),岳飛敗金兵于郾城(屬今河南省),直逼汴京,世忠攻淮陽軍。形勢有利于宋,但高宗聽信秦檜之言,不許宋軍深入。金乘機復占河南之地,繼進占江淮。次年三月,占領濠州(今安徽鳳陽縣)。宋軍皆拔寨而走,向南奔潰。
高宗鑒于濠州之敗,金兵進逼長江,形勢危急;又以世忠、俊、飛三大將,各統大軍,獨當一面,有難制之勢,乃決計削諸將兵權,專心議和。四月,高宗假柘皋(在今巢縣北,劉敗金主力于此)之捷,召三大將至臨安(今浙江杭州市)“論功行賞”,以世忠、俊為樞密使,飛為樞密副使,皆留院治事,兵權盡去之。世忠既拜,乃制一字巾(頭巾之一種,傳統劇中,丑角扮書僮常戴此),入都堂則裹之,出則以親兵自衛,秦檜忌之。及魏良臣再度使金,世忠又力言和議之非,且力陳秦檜誤國,詞意激切,檜深怨之。十月,罷為醴泉觀使。世忠自是杜門謝客,絕口不言兵,常騎驢攜酒,縱游西湖以自樂,將佐難得見其面。
十二月,檜陷害岳飛父子,世忠不能平以問檜。檜曰:“其事體莫須有。”世忠憤然曰:“莫須有三字,何以使人甘心!”固爭之,不聽。
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八月,死。時年六十三。謚曰忠武。
世忠初得疾,將吏前來探視,世忠曰:“吾以布衣百戰,致位王公,賴天之靈,保首領沒于家,諸君尚哀其死邪?”曾戒家人曰:“吾名世忠,汝曹毋諱‘忠’字,諱而不言,是忘忠也。”性耿直,事關國家,必流涕極言。岳飛冤獄,舉朝無敢言者,世忠獨力爭。對和議始終表示反對,有人勸止之,世忠曰:“今畏禍茍同,他日瞑目,豈可受鐵杖于太祖殿下?”
少時剽悍絕人,不用鞭轡,能騎生馬駒;常跳澗以習騎,洞貫(穿透)以習射。作戰勇敢,不避矢石,曾中毒箭,則以強弩刮取之;全身傷痕如刻畫,四指殘廢。
輕財好義,賞賜盡分與將士,所賜田之田租悉與平民。知人善任,指揮有方,與戰士同甘苦,戰功卓著,但閉口不言功名。自罷政居京師,高臥十年,淡然自如,若未曾居高位者。晚年好佛,自號“清涼居士”。
上一篇:《韋睿》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下一篇:《韓世忠》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