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赫三秦魂·西安之旅·大小雁塔·氣宇軒昂“偉丈夫”
西安市寺院古塔林立,這些寺院古塔不僅是信徒們的宗教活動場所,還是令游人向往的文化景觀。
寺院佛塔遍長安
佛教自漢代從印度傳入后,隋唐達到興盛時期。作為都城的長安得地利之便,成為全國佛教活動中心,寺院遍布,梵塔林立。隋大業初年,大興城(長安)有寺院一百二十所。唐開元十年(722)前后,長安城內共有佛寺九十一所。許多著名僧人在長安傳經講學。在“安史之亂”前的唐代前期,全國約有近半數的高僧集中在長安。西安市現存著名佛寺,如大興善寺,慈恩寺、薦福寺、興教寺、香積寺、華嚴寺,皆為隋唐遺物。大興善寺、慈恩寺、薦福寺為唐代長安三大譯經場。大興善寺與大興城同時興建,隋文帝開皇年間(581—600)印度僧人那連提黎耶舍、阇那崛多和達摩笈多先后來長安,住在大興善寺內,共翻譯了佛經五十九部二百七十八卷。慈恩寺為玄奘譯經講學的地方。薦福寺為義凈法師譯經場。唐代,在少陵、神禾原畔由東向西立有興教寺、華嚴寺、牛頭寺、云棲寺、禪定寺、弘福寺、觀音寺,稱為樊川八大寺,其中首推興教寺最負盛名。興教寺為遷葬玄奘遺骨而建。玄奘于唐麟德元年(664)圓寂后,葬在西安東郊浐河東岸的白鹿原上。白鹿原地勢較高,唐高宗在大明宮含元殿上朝時經常看到人們在玄奘墓前憑吊祭奠,非常傷心。于是在總章二年(669)下詔遷葬于現址,并在墓地修寺建塔。長安寺院還是佛教一些宗派的發源地。慈恩寺為慈恩宗(又稱法相宗)發源地,慈恩宗由玄奘所創立。大興善寺因唐玄宗時印度名僧善無畏、金剛智和不空在此傳譯了大量密宗經典,而被視為密宗祖庭。青龍寺為另一傳授密宗的重要寺院,許多日本、新羅的留學僧人在青龍寺受法,最著名的有日僧空海、圓仁、圓珍及新羅僧惠日等??蘸⒚茏趥魅肴毡?,創立“東密”。日本密宗教徒一直把青龍寺作為祖庭。香積寺為佛教凈土宗二祖善導傳教處,日本僧人法然(1133—1212)據善導《觀無量壽經疏》創建了日本凈土宗,成為日本佛教信徒最多的一派。日本信徒尊善導為高祖,視香積寺為祖庭。少陵原畔的華嚴寺為華嚴宗發源地。
西安還是回族聚居之地,市內有不少伊斯蘭教清真寺,其中以化覺巷清真寺最大,最為著名。其西有大學習巷清真寺,一東一西,俗稱為“東大寺”、“西大寺”。
今存西安眾多古塔中,以大小雁塔最為著名。
大、小雁塔皆處西安東南,一大一小,遙遙相望。古人曾把雄偉高大的樓閣式的大雁塔稱為“偉丈夫”,而將秀麗玲瓏的密檐式的小雁塔稱作“嬌夫人”。
陝西西安大雁塔
慈恩寺與大雁塔
大雁塔位于慈恩寺內,原名慈恩寺浮圖,或慈恩寺塔,為保存玄奘由印度帶回的佛經而建。
慈恩寺在今西安城東南4公里處,原名無漏寺,始建于隋代。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為其亡母文德皇后(即長孫皇后)追薦冥福,將無漏寺改建,更名“慈恩寺”,取報答慈母養育恩德之意。據《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載,當時寺廟宏偉華麗,有十余進院落,各式房舍一千八百九十七間。著名畫家閻立本、尉遲乙僧、吳道子等人又在寺內作了許多幅壁畫,雕梁畫棟,比比皆是。寺建成不久,玄奘法師即由弘福寺搬來慈恩寺東院“譯場”譯經。唐高宗永徽三年(652),高宗李治為安置玄奘由印度帶回的佛經又在寺內建造了大雁塔。
慈恩寺還以“早、新、奇、多”的牡丹花而聞名。唐代上至豪門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癡愛牡丹。自唐中葉以后,長安開始廣種牡丹,以慈恩寺為盛。據《南部新書》載,慈恩寺元果院里有早開半個月的紫牡丹,太真院有遲開半個月的白牡丹。當時一老僧培育出一種深紅的牡丹,一叢中有花數百朵,為佛寺奇景,吸引人們爭相前往觀賞。
玄奘與慈恩寺
在唐代眾多寺院中,慈恩寺能名聞遐邇,首先與玄奘有關。慈恩寺改建落成后,李治便特意邀請從印度取經返國不久的三藏法師玄奘由弘福寺來此總理寺務。
玄奘俗姓陳名祎,河南偃師人,十三歲在洛陽出家為僧。二十八歲時為探本求源,開始了長達十七年的西游取經。歷盡千辛萬苦,于貞觀十九年(645)返回長安。由玄奘口述,弟子辨機筆錄的《大唐西域記》,真實而生動地描寫了沿途一百一十個國家的風土人情、人文歷史。
為了譯經工作的方便,唐太宗父子在慈恩寺東院建造了譯經院。玄奘在譯經院居住十幾年,潛心譯經,協助譯經的還有全國著名的學者和名僧數百人。玄奘總共譯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梵文經典,近一千三百萬言,成為中國譯經者之冠。唐太宗特意為他的譯經寫了《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子李治讀序后又寫了《述三藏圣教序記》,由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立碑于慈恩寺中。
玄奘在慈恩寺譯經的過程中,深入研究佛教精義,積數十年研究心得,創立了中國佛教一大宗派慈恩宗,又名“法相宗”。玄奘因而又被稱為慈恩大師。慈恩宗東渡日本,至今仍為日本佛教一大宗派。
大雁塔與雁
大雁塔本名慈恩寺塔,或稱慈恩寺浮圖。文獻所見第一次以雁塔稱之的是在塔建成后五年多的唐中宗時,有個叫孫佺作的《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圖應制》詩之中。關于雁塔的命名歷代有多種說法:
一是源于玄奘西域取經故事:玄奘當年去西土取經,在西域葫蘆灘上迷了路,走了四五天都沒找著路。危急之中,他雙手合十,開始念經祈禱,剛念三遍,空中傳來雁聲,飛來一大一小兩只斑頭大雁,將他帶出葫蘆灘。后來玄奘為報答那兩只大雁,倡議修建了大小兩座雁塔。
二是源于佛祖修行故事:佛祖釋迦牟尼當年修行時,在一座古廟中被洪水所困,斷炊十日。洪水退后,空中飛來一群大雁,佛祖心想:如果天上的大雁能自己掉下來就好了??罩泄宦湎聨字淮笱恪7鹱孓D念一想:平白無故好端端的大雁怎么會自己掉下來呢?一定是來試探自己的。便隆重地埋葬了大雁,并在埋大雁處修了一座塔,稱為雁塔。各地的雁塔都是為紀念佛祖修行中“十日斷糧,不動邪念”的誠心而建的。
三是源于印度佛教故事:佛教分大乘、小乘兩大派,前者吃素,后者吃葷。一天某小乘派寺中做飯的和尚正為無肉可供住持方丈食用而發愁,天空突然墜下一只大雁。住持方丈驚駭不已,認為一定是菩薩顯圣舍身布施。此后全寺僧侶絕葷奉素。為了紀念菩薩化身的大雁,在大雁墜落處修筑了一座雁塔。慈恩寺塔即玄奘仿其而建。
四是源于籌建慈恩寺塔時的故事:在開始籌建慈恩寺塔的那天,一只大雁偶然墜落于慈恩寺中,一個小和尚將雁捕殺,正要拔毛烹食時,被玄奘的大弟子窺基看見。窺基對小和尚說,此乃雁王,曾作為佛祖使者救過師傅,怎么能殺食呢?玄奘知道后,悲傷不已,掩埋了大雁,并在其上建筑天竺國的方形雁塔。
五是源于佛祖化身為鴿的故事:《西京勝跡考》認為大雁塔命名可能與佛教故事中傳說釋迦牟尼化身為鴿有關。鴿、雁同為鳥類,而唐代習尚以雁為鳥中之佳者,凡言鳥,多以雁代之,故以雁名。
六是源于進士題名活動:唐代中葉以后,新科進士游宴后,都要結伴到慈恩寺塔下題名留念。因其所題名字“妙有行列,婉若雁陣”,人們便呼此塔為雁塔。
登高賦詩與雁塔題名
唐代,特別是貞觀之后,社會的繁榮導致游樂之風盛行。人們以游園登塔飽覽自然美景為樂事。曲江池一帶更是上自皇帝,下至百姓經常光顧的地方,慈恩寺緊鄰曲江池,人們暢游曲江池后,都要登臨大雁塔,眺望長安景色?;实塾闻d正濃時,會下令隨行官員賦詩助興,這就是文學史上常見的“應制詩”。每當皇帝登臨大雁塔時,隨行的群臣便借這座奇秀的建筑,歌功頌德,祝愿皇帝壽比天高。如頗有名氣的詩人宋之問,就曾因一首《奉和九日登慈恩寺浮圖應制》詩,而備受獎賞。
平時,大雁塔更是文人墨客們游玩、唱和的重要場所,他們登塔抒懷,留下了許多名作佳篇。在《全唐詩》中,僅杜甫、白居易、李商隱、韋應物和高適等著名詩家有關大雁塔的詩作就有八十多篇。唐玄宗天寶十一年(752)秋,杜甫、岑參、高適、薛據和儲光羲在此聚會,每人賦詩一首,除薛詩已佚,其余都成為歷代吟詠雁塔的名篇。杜甫《登慈恩寺塔》把自己對當時政治的憂慮寫進詩里:“高標跨蒼穹,烈風無時休。自非曠士懷,登茲翻百憂。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仰穿龍蛇窟,始出枝撐幽。七星在北戶,河漢聲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秦山忽破碎,涇渭不可求。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回首叫虞舜,蒼梧云正愁。惜哉瑤池飲,日晏昆侖丘。黃鵠去不息,哀鳴何所投?君看隨陽雁,各有稻粱謀?!鼻皫拙鋵懙撬娭?,形容塔頂之高,但已將山河破碎的預感融合進去。自“回首叫虞舜”筆鋒一轉,思念賢君,借西王母瑤池宴飲,刺諷唐明皇不問政事只知享樂。在社會現實中,憂國憂民的有識之士,卻沒有用武之地,那些趨炎附勢的小人像專隨太陽往暖飛的大雁一樣,只知為個人生計打算。這首詩藝術表現高超,同時體現了詩人敏銳的洞察力和高尚的情操。
從唐代神龍年間(705—706)開始,歷屆新科進士都聚集在大雁塔下題名留念。唐代科舉取士,進士科最難考,錄取人數很少,考中進士的人先在曲江池舉行宴會,叫做曲江會,然后集中到慈恩寺在大雁塔下題名。他們先在一張方格紙上寫上自已的名字、籍貫,推選一人寫一篇記事文,附在后面,然后再刻在大雁塔下的石碑上。在慈恩寺里還有專供題名用的建筑——題名屋。白居易二十七歲時考中進士,在同時考中的十七人中,數他最年輕,他非常得意,揮筆寫道:“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后代文人也常把“慈恩題名”作為風雅之事來模仿,現在慈恩寺中還可以看到不少題名的碑石。
上一篇:灼灼閩粵花·武夷山之旅·武夷山·武夷茶香
下一篇:煌煌荊楚吟·南昌之旅·滕王閣·江南第一名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