睽第三十八
兌下離上
睽為睽乖、離散的意思。睽卦由兌、離兩卦組成。
從卦象來看,兌為澤,離為火。兌澤居下而其性質為向下滋潤;離火居上而其性質為向上炎燒。兌澤與離火背道而馳,互相分離,有“睽”之象。
從人事來講,兌為少女,居下卦;離為中女,處上卦。這表示兩個女子雖然同居一室,卻志向不同、想法不同,最終必有各自不同的夫家,也有睽乖、分離的意思。所以《彖傳》說:“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然而,少女在下,中女在上,長幼有序,因此雖然互相睽乖分離,但不至于彼此決裂而相革。也就是在睽乖離散之中,仍含藏相濟、相通的道理。
如《彖傳》所說:“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萬物睽而其事類也。”天與地雖然上下對立,距離遙遠,但是它們長養萬物的功用卻相同;男與女或陽與陰雖然彼此性質不同,但是卻互相感應而心志相通;天下萬物盡管各有其形態與特性,但是都同樣稟受陰陽二氣而生成。由此可知,各種事物即使表面上互相睽乖對立,背后卻可能含藏相通的道理。如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睽卦下體三爻論述睽乖與對立,上體三爻則論述睽乖能統一。
睽。小事吉。
依照《易經》的體例,陽剛為大,陰柔為小,所以“小事”就是以柔順之道來做事。處睽乖之時,行事不應過于剛強,而應當用柔順的態度,循序漸進,調和歧異,以達成目標,這就是“小事吉”的道理。《彖傳》說:“說而麗乎明,柔進而上行,得中而應乎剛。”從卦德來說,下卦兌體為說(同悅),上卦離體為明,所以是在下位的臣民喜悅地歸附于在上位的具文明之德的君王,表示上下并非完全乖離。而六五以柔爻居上卦中位,又為離卦主爻,乃是柔中的明君;九二以剛爻居下卦中位,則是剛中的賢臣。六五與九二相應,象征柔中明君得到剛中賢臣的幫助,處于睽乖之時,雖然不適合大有作為,但由于上下相合、相助,仍可以柔為事而得“吉”。
例解 在一個尚未上軌道的學術環境中,學術工作者有時因為觀念不同或意見不合,于是形成不同的派系,彼此之間互不往來,甚至相互攻訐,其中大多只是意氣之爭,對于學問的切磋毫無幫助。如果大家能夠擺脫“門戶觀念”,放棄成見,互相對話,互相討論,必能激蕩出更豐富的研究成果。因為原本兩個互相對立的理論,若能互相交流,截長補短,說不定可以構成更完整的理論,這就是《彖傳》所說“睽之時用,大矣哉”的道理。
初九 悔亡。喪馬勿逐自復。見惡人。無咎。
“惡人”指與自己乖離對立的人;由于初九與九四相敵,所以“惡人”指九四。初九以剛爻居陽位,處于睽乖的初始,地位卑下卻剛而好動,本應有悔。然而,初九與九四相敵,無法上往,所以能避免過悔。初九當位得正,又能退而據守本位,不強求合和,也不標新立異,深得處睽用柔之道,因此“無咎”。“喪馬勿逐自復”的意思是已經失去的東西不要窮追不舍,也就是往者不追,不強求合和。“見惡人”的意思是寬容地對待與自己不合的人,也就是來者不拒,不標新立異。否則,過于執著已逝去的事物或激怒“惡人”,反而使睽乖對立更加嚴重,而導致更大的過錯。
例解 在“歧路亡羊”的故事中,主人請許多人幫忙尋找走失的羊,卻因岔路太多,無功而返。如果主人能以較豁達的態度看待這件事,就不會浪費大量人力在漫無目標的找尋上,這就是“喪馬勿逐自復”,也就是往者不追,不強求合和的道理。至于“見惡人”所強調的來者不拒,不標新立異的道理,也就是俗語所說的“少一個敵人就是多一個朋友”。畢竟,把與自己意見不合的人視為敵人,只會增加沖突。只有異中求同,努力消弭彼此間的裂痕,才能創造和諧。
九二 遇主于巷。無咎。
依照春秋時代的禮節,符合禮制的見面稱“會”,不合禮則稱“遇”。“主”指六五。“巷”指靠近宮廷外墻的小路。九二剛爻上與六五柔爻正應,比喻柔中明君與剛中賢臣志同道合,但是迫于世道乖離,君臣不能以賓主之禮相會面。九二只能“遇主于巷”,委屈自己以求與六五相遇,乃得“無咎”。
例解 剛進入社會的年輕人,尤其學歷愈高,愈容易有“眼高手低”的毛病。看見有什么不盡理想的事物,總喜歡大肆批評,等到自己實際接觸后,才發現事情并沒有想象中的單純。如果能夠學習九二的“遇主于巷”,放下架子,虛心學習,則經驗的累積必然有助于事業的成功。
六三 見輿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無初有終。
“輿”是大車。“輿”和“牛”都是比喻六三用來前進的工具。“曳”和“掣”都有拖引、牽制的意思。六三以柔爻居陽位,處下卦上方,失正不中;又位于上下二體的交界,處境危厲不安。六三雖然想和上九相應,卻陷入九四、九二兩個剛爻之中,無法順利上行。“見輿曳,其牛掣”的意思是六三所乘坐的車輿被九二從后方拖曳,拉車的牛又被九四從前方掣阻,比喻六三難以前行。“其人天且劓”的“天”字當“而”字解,因為兩者古字相似。“而”是古代一種剃去頭發的刑罰。“劓”是割去鼻子的刑罰。六三仍處于下卦睽乖對立之時,卻執意上往,所以被九四“天且劓”,身受重創。然而,睽乖對立終有合和統一的一天。六三起初雖然與九二、九四不合,最后終將與上九相合,所以是“無初有終”。
例解 常言道,“天下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睽乖對立與合和統一本可互相轉化。只要了解這個道理,處于睽乖對立之時,能堅持追求合和統一的誠意與決心,則如六三爻辭所說“無初有終”,一旦時來運轉,必能如愿以償。
九四 睽孤。遇元夫。交孚。厲無咎。
“元夫”指初九,因為初九以陽爻處于一卦的初始。睽卦至九四,逐漸從睽乖對立轉為合和統一。但是,九四以陽爻居陰位,處于上卦的下方,失中不正,又陷于六三、六五兩個柔爻之中,因此睽乖孤單,只有真誠地對待同樣具備陽剛之德的君子,互相孚信,才能互相幫助。初九不求同、不立異,是善處睽乖之時的君子。九四與初九皆為剛爻,同樣具備陽剛的德行,又都得不到他人的幫助,于是以誠信相交往,這就是“遇元夫,交孚”。但是,處于睽乖離散的時候,必須常懷危厲之心,行事謹慎,才能“無咎”。
例解 進入一個新環境的時候,例如剛就業或職務調整,常常會有被排斥的感覺。如果為了建立人際關系而刻意討好所有的人,必定會受到大家的鄙視。如果能以真誠待人,必能逐漸與志同道合的人建立友誼。即使有些人與自己格格不入,甚至有心加害,只要謹慎行事,加上朋友的幫助,應不致造成太大的困擾。這就是“遇元夫,交孚,厲無咎”的道理。
六五 悔亡。厥宗噬膚。往何咎。
“厥”就是“其”。“厥宗”的意思是其黨,指九二。周代宗法制度規定嫡長子繼承王位為宗主,所以九二對六五是“遇主于巷”,六五稱九二則為“宗”。“噬”為嚙。“噬膚”就是噬嚙肌膚,比喻柔軟而易吃,也就是容易合和的意思。六五以柔爻居陽位是不當位,本來應當有悔;但是因為居上卦中位,又與九二剛爻相應,能執守中道,又有賢臣輔佐,所以能無悔。睽卦至六五,由睽乖離散逐漸轉為合和統一。此時,柔中的六五明君與剛中的九二賢臣相應,彼此相合有如“噬膚”般容易,當然沒有過錯,所以說“厥宗噬膚,往何咎”。
例解 開放的社會在于寬容多元意見的存在。通過廣泛與公開的論辯,各種不同的意見得以折衷、整合,尋找出大家都能認同的想法。只要每個人愿意理性地思考問題,也有接納他人批評的雅量,即便各種意見如何分歧,最后也能如“噬膚”般輕易達成共識,這就是一個開放的社會。
上九 睽孤。見豕負涂。載鬼一車。先張之弧。后說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則吉。
“弧”就是弓。“說”通“脫”,即脫而不用。上九以剛爻居睽卦終極之地,過于剛強,易流于剛暴。上九又處于上卦離體的上方(離為明),能明察秋毫,卻不知適可而止,過于剛明則難免多疑。在睽極將合的時候,雖然上九與六三正應,有相合之理,但是六三受到九二、九四兩剛爻的牽制。加上上九剛暴多疑,自我孤立,即“睽孤”,所以上九非但不與六三相合,還把六三的“牛”看成是滿身泥土的豬,又把六三的“輿”當作載滿鬼怪的車輿,準備張弓用箭來射六三。可見上九以無為有,虛妄多疑至極。后來上九終于認清六三并非敵寇,而是可以相合的婚配,所以把弓箭收起來,盡釋前嫌,下往而與六三相應,于是陰陽合和下降而成雨,表示一切的睽乖猜疑完全解除,因此得吉。
例解 曹操雖然雄才大略,卻生性多疑,又常為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有如剛暴多疑的上九。楊修就因為絕頂聰明,能猜出曹操的心事,因而受到曹操的疑忌而被殺。曹操固然“先張之弧”,卻不能“后說之弧”,以致后來自己也非常后悔殺了楊修這樣優秀的人才。
上一篇:白話《易經·兌下巽上》原文釋義
下一篇:白話《易經·兌下艮上》原文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