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哲學文化·理與氣
宋明理學的一對主要范疇?!袄怼币话阒甘挛锏囊幝苫蚍▌t,“氣”指一種極細微的物質。各派哲學家對二者及其關系的理解有很大的分歧。宋代以后,“理”和“氣”的關系問題成了哲學論爭的中心問題。北宋張載首先把“理”和“氣”作為一對哲學范疇提了出來,認為宇宙的根本是“氣”,而“氣”的千變萬化都有一定的規律,也就是“理”。他說:“天地之氣,雖聚散攻取百涂,然其為理也,順而不妄。”朱熹認為,“理”是宇宙間唯一的最高本體?!坝钪嬷g,一理而已”;“自未始有物之前,以至人消物盡之后”,“理”是永恒存在的;理氣的關系是“理”在先,“理”生“氣”?!拔从刑斓刂?,畢竟也只是理”,“有是理,后先是氣”。王守仁認為,“心”是宇宙的唯一本體,“以其條理而言,謂之理”;“以其流行而言,謂之氣”。明清之際的王夫之把理規定為事物的“當然之則”。認為理依賴氣,“氣者,理之依也。氣盛則理達。”(《思問錄·內篇》)他反對“理在氣先”的說法,認為“理不先而氣不后”,“理便在氣里面”,斷定“氣外無虛托孤立之理”。近代以后,少數哲學家也談到理氣問題。如康有為《內外篇·理氣》:“凡物皆始于氣,既有氣然后有理”,“朱學以為理在氣之前,其說非”。他逐步為相應的新范疇所代替。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外交文化·班超通西域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經濟文化·理財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