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蔡襄》人物故事小傳
蔡襄(公元1012—1067年)字君謨,宋興化軍仙游(今福建仙游)人。中進士后,歷任西京留守推官、館閣校勘、直史館等職。又外任福、泉、杭等地知州。官至端明殿學士。蔡襄為人誠樸耿直,在朝敢于言事。因此,常被奸邪排斥,屢次外任。他是北宋著名書法家,為宋四大家之一。學虞世南、顏真卿,并取法晉人王羲之等。正楷端重沉著,行書溫淳婉媚,草書參用飛白法。傳世碑刻有《萬安橋記》、《晝錦堂記》,書跡有《謝賜御書詩》、《與杜長官帖》等多種。文集則有后人輯本《蔡忠惠集》。
〔正 史〕
蔡襄字君謨,興化仙游人。舉進士,為西京留守推官、館閣校勘。范仲淹以言事去國,余靖論救之,尹洙請與同貶,歐陽修移書責司諫高若訥,由是三人者皆坐譴①。襄作《四賢一不肖詩》,都人士爭相傳寫,鬻書者市②之,得厚利。契丹使適至,買以歸,張于幽州館。
慶歷三年,仁宗更用輔相,親擢靖、修及王素為諫官,襄又以詩賀,三人列薦之,帝亦命襄知諫院。襄喜言路開,而慮正人難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諫臣,修、靖、素一日并命,朝野相慶。然任諫非難,聽諫為難;聽諫非難,用諫為難。三人忠誠剛正,必能盡言。臣恐邪人不利,必造為御之之說。其御之之說不過有三,臣請為陛下辨之。一曰好名。夫忠臣引君當道,論事唯恐不至,若避好名之嫌無所陳,則土木之人,皆可為矣。二曰好進。前世諫者之難,激于忠憤,遭世昏亂,死猶不辭,何好進之有?近世獎拔太速,但久而勿遷,雖死是官,猶無悔也。三曰彰君過。諫爭之臣,蓋以司過舉耳,人主聽而行之,足以致從諫之譽,何過之能彰?至于巧者亦然,事難言則喑而不言,擇其無所忤者,時一發焉,猶或不行,則退而曰吾嘗論某事矣,此之謂好名。默默容容③,無所愧恥,躡資累級④,以挹顯仕⑤,此之謂好進。君有過失,不救之于未然,傳之天下后世,其事愈不可掩,此之謂彰君過。愿陛下察之,毋使有好諫之名而無其實。”
時有旱蝗、日食、地震之變,襄以為:“災害之來,皆由人事。數年以來,天戒屢至。原其所以致之,由君臣上下皆闕⑥失也,不顓⑦聽斷,不攬威權,使號令不信于人,恩澤不及于下,此陛下之失也。持天下之柄,司生民之命,無嘉謀異畫以矯時弊,不盡忠竭節以副任使,此大臣之失也。朝有弊政而不能正,民有疾苦而不能去,陛下寬仁少斷而不能規⑧,大臣循默避事而不能斥,此臣等之罪也。陛下既有引過之言,達于天地神祇矣,愿思其實以應之。”疏出,聞者皆悚然。
進直史館,兼修起居注,襄益任職論事,無所回撓。開寶浮圖災⑨,下有舊瘞⑩佛舍利,詔取以入宮,宮人多灼臂落發者。方議復營之,襄諫曰:“非理之福,不可繳幸。今生民困苦,四夷驕慢,陛下當修人事,奈何專信佛法?或以舍利有光,推為神異,彼其所居尚不能護,何有于威靈?天之降災,以示儆戒,顧大興工役,是將以人力排天意也。”
呂夷簡平章國事,宰相以下就其第議政事,襄奏請罷之。元昊納款(11),始自稱“兀卒”,即又譯為“吾祖”。襄言:“‘吾祖’猶云‘我翁’,慢誨甚矣。使朝廷賜之詔,而亦曰‘吾祖’,是何等語邪?”
夏竦罷樞密使,韓琦、范仲淹在位,襄言:“陛下罷竦而用琦、仲淹,士大夫賀于朝,庶民歌于路,至飲酒叫號以為歡。且退一邪,進一賢,豈遂能關天下輕重哉?蓋一邪退則其類退,一賢進則其類進。眾邪并退,眾賢并進,海內有不泰乎?雖然,臣切憂之。天下之勢,譬猶病者,陛下既得良醫矣,信任不疑,非徒愈病,而又壽民。醫雖良求,不得盡用,則病且日深,雖有和、扁(12),難責效矣。”
保州卒作亂,推懦兵十余輩為首惡,殺之以求招撫。襄曰:“天下兵百萬,茍(13)無誅殺決行之令,必開驕慢暴亂之源。今州兵戕官吏、閉城門,不能討,從而招之,豈不為四方笑?乞將兵入城,盡誅之。”詔從其議。
以母老,求知福州,改福建路轉運使,開古五塘溉民田,奏減五代時丁口稅之半。復修起居注。唐介擊宰相,觸盛怒,襄趨進曰:“介誠狂愚,然出于進忠,必望全貸(14)。”既貶春州,又上疏以為此必死之謫,得改英州。溫成后追冊(15),請勿立忌,而罷監護園陵官。
進知制誥,三御史論梁適解職,襄不草制。后每除授非當職,輒封還之。帝遇之益厚,賜其母冠帔以示寵,又親書“君謨”兩字,遣使持詔予之。遷龍圖閣直學士、知開封府。襄精吏事,談笑剖決,破奸發隱,吏不能欺。
以樞密直學士再知福州。郡士周希孟、陳烈、陳襄、鄭穆以行義著,襄備禮招延,誨諸生以經學。俗重兇儀,親亡或秘不舉,至破產飯僧,下令禁止之。徙知泉州,距州二十里萬安渡,絕海而濟,往來畏其險。襄立石梁,其長三百六十丈,種蠣于礎以為固,至今賴焉。又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閩人刻碑紀德。
召為翰林學士、三司使,較天下盈虛出入,量力以制用。鏟剔蠹敝(16),簿書紀綱纖悉皆可法(17)。
英宗不豫,皇太后聽政,為輔臣言:“先帝既立皇子,宦妾更加熒惑(18),而近臣知名者亦然,幾敗大事,近已焚其章矣。”已而外人遂云襄有論議,帝聞而疑之。會襄數謁告,因命擇人代襄。襄乞為杭州,拜端明殿學士以往。治平三年,丁母憂。明年卒,年五十六。贈吏部侍郎。
襄工于書,為當時第一,仁宗尤愛之,制《元舅隴西王碑》命文書之。及令書《溫成后父碑》,則曰:“此待詔職耳。”不奉詔。于朋友尚信義,聞其喪,則不御(19)酒肉,為位而哭(20)。嘗飲會靈東園,坐客誤射矢傷人,遽指(21)襄。他日帝問之,再拜愧謝,終不自辨。
蔡京與同郡而晚出,欲附名閥(22),自謂為族弟。政和初,襄孫佃廷試唱名(23),居舉首,京侍殿上,以族孫引嫌,降為第二,佃終身恨之。乾道中,賜襄謚曰忠惠。
《宋史·蔡襄傳》卷三二○
[注 釋]
①坐譴:判罪遭譴。②市:交易。③默默容容:沉默不言,隨眾附和。④躡資累級:循資歷升級。⑤挹:汲取;顯仕:高官。⑥闕:同“缺”。⑦顓:通“專”。⑧規:規勸。⑨開寶:開寶寺,北齊天保十年(公元559年)建,本名獨居寺,宋開寶三年(公元970年)改名,地在今河南開封市內;浮圖:佛塔。⑩瘞(yi):埋。(11)元昊:西夏國主;納款:歸順朝廷。(12)和、扁:古書上所記載的神醫醫和與扁鵲。醫和為春秋時秦之良醫,扁鵲是戰國時名醫。(13)茍:如。(14)全貸:保全寬恕。(15)溫成后追冊:溫成皇后死后,進行追封。(16)蠹敝:蠹耗國家財物的積弊。(17)紀綱:法制,條例;纖:細致;悉:全;法:效法。(18)宦妾:太監和宮女;熒惑:迷惑。(19)不御:不吃。(20)為位而哭:設置靈位,痛哭拜祭。(21)遽指:惶恐中硬指。(22)欲附名閥:想攀附名門。(23)唱名:宣布名單。
〔相關史料〕
嘉祐間,近臣執政,多表乞立皇嗣。或云蔡襄獨有異議。洎①英宗立,襄方為三司使,仁宗山陵②,用度百出,而財用甚窘,蔡夙夜經營,僅能給③。用是④數被詰責。永昭陵復土,蔡遂乞杭州,英宗即⑤允所請。韓魏公時為相,因奏曰:“自來兩制請郡,須三兩章。今一請而允,禮數似太簡。”英宗曰:“使⑥襄不再乞,則如之何?”卒與杭州。
《宋人軼事匯編·東軒筆錄》卷九
〔注 釋〕
①洎:及。②山陵:帝王的墳墓。③給:供給。④用是:因此。⑤即:即刻。⑥使:假使。
上一篇:《蔣琬》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蔣琬》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藺相如》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藺相如》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