狡兔死,走狗烹——文種的懊悔
公元前494年,夫椒之戰吳國滅亡了越國。越國勾踐為求復國報仇而臥薪嘗膽、發憤圖強。其貼身大臣文種替他出了自強而削敵的七條計策;另一親臣范蠡犧牲自己同西施的愛情而奉獻美人計,以迷惑和暗算吳王夫差。結果使吳王每日沉湎于酒色之中,以致朝政荒弛、國力日衰;越國則在自強不息的奮斗中日益振興。終于于公元前473年(周元王四年),越王勾踐在范蠡和文種輔助下率大隊人馬反攻吳國。吳軍連連戰敗,吳王夫差無奈求和,甘當屬國也不成,只得逃往近太湖的陽山去了。吳將伯嚭因抵擋不住而投降。范蠡與文種領兵緊緊追上了吳王夫差并把他死死圍困住。
吳王夫差在走投無路中,給范蠡、文種寫了一封信并用箭射向范蠡軍營。范蠡、文種收信一看,上面寫著:“狡兔死,走狗烹;敵國滅,謀臣亡。你們為什么不留著吳國給自己留下退路呢?”
范蠡閱后沉默不語;文種則認為即便當走狗也應盡忠到底,于是就給夫差射回一封信,歷數夫差罪名。夫差愧疚之極就自殺了,吳國從此滅亡。
越王勾踐占領吳都姑蘇后就在王宮大擺宴席開慶功大會,忽然發現范蠡失蹤,便派人四出尋找。次日,有人發現太湖旁留有范蠡衣衫和衣袋里所藏的一封信,就交給了勾踐。這信的大意是說,大王滅了吳國而當上了霸主,我已盡了本份,我和西施再留下,對大王不會再有好處,因此我淹死了西施,自己也自盡了。勾踐為此雖假惺惺地掉下幾滴眼淚,但心中卻去掉了一個疙瘩。
不久,文種收到一封信,告誡他,越王雖能容忍敵人的欺侮,但不能容忍功臣,我們同他只能共患難卻不能同富貴,你再不走,以后恐怕就走不了啦!文種才知范蠡只是帶著西施去隱居而未自殺,但他認為范蠡未兔過慮,不相信越王真會過河拆橋地加害于功臣的。
然而,勾踐對文種這樣的復國勛臣確實不放心,深怕他一旦勢力擴張而又如此地有才干,自己實在對付不了。因而,勾踐找了一個茬兒就扔給文種一把寶劍賜他自殺。文種這才后悔自己當初沒有認真考慮夫差關于“狡兔死走狗烹”的警告和范蠡勸他及時逃離勾踐的忠告,以致落得如此悲慘下場。
歷史一再證明,不僅越王勾踐如此,而且諸如漢高祖劉邦、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等等封建帝王,無不先滅外敵繼誅“內奸”的,他們對待一切開國的元勛功臣,都只能共患難而不能同富貴,一旦大功告成,即伺機逐個翦除或一網打盡,以圖其個人權勢的穩定及維護個人的帝王霸業。此乃一切封建帝王共同的卑劣心理和卑劣行徑!然而,為臣者又有幾個象范蠡這般明智的?多數未能從文種身上汲取教訓而一批又一批地成為冤死鬼!
上一篇:灰色的“風度”
下一篇:獨裁的古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