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失軍心與軍失民心
1944年4月中旬至12月,日本帝國主義為了挽救它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嚴重失利,援救入侵南洋的孤軍,準備以中國大陸作為它垂死掙扎的基地,打通從中國的東北直到越南的“大陸交通線”,于是發動了豫湘桂戰役。日本將這一戰役定名為“一號作戰”,前后參戰的日軍達50余萬人。戰役一開始,日軍為了占領平漢線南部陣地,從東北、華北調集了14.8萬余兵力,由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岡村寧次指揮,分路進犯豫中,駐守河南的中國守軍以第一戰區湯恩伯集團為主,共40萬人,決定在嵩山地區與日軍決戰。4月18日,日軍從河南中牟強渡黃泛區后,分三路進犯。22日攻陷鄭州,5日1日占領許昌,25日攻占洛陽,日軍只用38天即占領了河南全省。接著,日軍發動湘桂戰役。日軍投入13個師團計36萬余人。中國守軍在湖南戰場上有薛岳、張發奎、余漢謀部共35萬余人。5月27日,日軍分三路由洞庭湖西側向湖南進攻,6月18日長沙陷落,22日日軍進攻衡陽。中國守軍曾進行了英勇抵抗,給日軍以重創,8月8日衡陽失陷。其后日軍又集中10萬兵力發動桂、柳作戰。10月27日,日軍圍攻桂林,中國守軍棄城潰逃,11月10日桂林、柳州陷落,接著由柳州南犯的日軍和從北海、雷州方面北進的日軍以及由越南東犯的日軍會攻南寧,于12月16日會合于思樂。至此,日軍打通了大陸交通線。豫湘桂戰役以國民黨政府軍的失敗而告結束。短短8個月,中國軍隊損兵折將近60萬人,喪失國土20余萬平方公里,丟掉城市146座、省會4個,失去空軍基地7個、飛機場36個,使6000多萬人淪于日軍的鐵蹄之下,遭受了空前的災難。
豫湘桂戰役的大潰敗,充分暴露了國民黨的腐敗無能。整個戰役中,雖說中國軍隊先后出動了百余萬人的兵力,除一兩座城市保衛戰打得較好外(如衡陽保衛戰),大多部隊是一觸即潰,一敗千里。日軍如入無人之境,長驅直下,從河南一直打到廣西、貴州。河南全省淪陷時,省參政員郭仲隗專程去重慶請愿,控訴湯恩伯集團在作戰中,官比兵跑得快,兵比日本人跑得快,“跑來跑去官找不到兵,兵找不到官,副司令長官也找不到他的將軍”的惡劣行徑。由此看來,將失軍心,軍失民心,是大潰敗的主要原因。軍心、民心的得失,是戰役勝負的關鍵因素。要取得戰役的勝利,僅有優勢的兵力是不夠的。只有上下一心,才能眾志成城,無堅不摧。將領指揮若定、身先士卒,才能得到軍心;軍隊頑強抗敵,不怕犧牲,才能得到民心。軍心民心皆有,再輔之以其他必要條件,則戰之必勝。否則,軍心、民心皆失,即使其他條件俱備,亦戰之必敗。
上一篇:對《海瑞罷官》的錯誤批判
下一篇:崇禎的用人與明朝的覆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