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垣退助在關鍵時刻退出民主斗爭
板坦退助(1837——1919)出生于土佐藩上層藩士家庭。板垣在青年時期受到土佐藩前藩主山內容堂的器重,1864年被任命為土佐藩大監察。1865年,他去江戶學習荷蘭軍事學等西方知識。1867年5月,經中岡慎太郎介紹,板垣在京都會見了西鄉隆盛等人,訂立了薩土討幕盟約。在戊辰戰爭中,板垣被任命為土佐討幕軍的司令,在東征幕府的過程中又被任命為東山道總督府參謀,并以指揮得當、軍紀嚴明,戰功顯赫而著稱。
在明治維新中,板垣與大久保、木戶等人共同謀劃在全國實行奉還版藉,廢藩置縣等重要政策,削除封建割據勢力,加強中央集權,并被任命為中央政府的參議;1873年因提倡“征韓論”,與西鄉隆盛等人一起辭職。
新建立的明治政府被少數官僚把持,獨裁專擅,引起人民的不滿。受到西方民主思想影響的板垣,主張實行議會政治,設立民選議院,建立君主立憲制度。為此,他和副島種臣、后藤象二郎等于1874年創建“愛國公黨”,把自由、民主、平等作為該黨的綱領,建議建立民選議院,掀起自由民權運動。之后,又建立“立志社”,并在此基礎上建立“愛國社”,成為自由民權運動的組織基礎。1875年1月,愛國社因板垣再次出任參議和經費困難而解散。西鄉叛亂被鎮壓后,板垣于1878年9月重建“愛國社”。1880年3月,愛國社在大阪召于“四大”,并決定改名為“國會期成同盟”,要求召開議會,給人民以自由權利等,推動開設國會的請愿運動。次年在東京成立自由黨,板垣當選為總裁,極力促進自由民權運動。
但是,正當自由民權運動處于高潮的時刻,作為自由黨首腦的板垣,卻被伊藤等人收買,接受大資本家三井的資助,與后藤等赴歐美考察。板垣放棄領導的行動影響了自由民權運動的發展,引起了黨的分裂。許多黨員指責板垣變節,憤而離開自由黨。農民和城市貧民也對他的出訪感到失望,加之與改進黨互相指責,矛盾加深,使自由民權運動走向低潮。1884年10月,板垣在大阪召開會議,通過決議,宣布解散已有15萬黨員的自由黨。
板垣曾主張君主立憲,領導自由民權運動,后來又退出民主斗爭;同時,他又極力倡導對外擴張。這就充分暴露了板垣作為上層士族的階級本質。
上一篇:杯弓蛇影
下一篇:柏拉圖斥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