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之華》是病態(tài)的花
波德萊爾是法國十八世紀的詩人,文藝批評家。他在1857年發(fā)表的《惡之華》是他的詩歌代表作,這是“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的震顫”(雨果)的詩歌集子。這本詩集,可以說奠定了他作為法國象征主義先驅(qū),西方現(xiàn)代主義文學創(chuàng)始人的地位。
波德萊爾六歲喪父,與繼父感情不和。這種家庭環(huán)境曾使他一度精神失常,并影響了他的一生。他所處的時代環(huán)境,又使他在滿腔熱情地參加法國1848年2月革命和六月革命后,目睹了波拿巴的政變。這種現(xiàn)實使波德萊爾的幻想破滅,喪失了對社會進步的信心。一生的窮困潦倒,對資本主義社會丑惡和污濁的熟悉,加上受美國作家愛倫·坡詩歌的影響,波德萊爾終于創(chuàng)作出了驚世駭俗的“惡之華”。
《惡之華》包括《憂郁和理想》、《巴黎畫景》、《酒》、《惡之華》、《叛逆》、《死亡》等六組詩。波德萊爾一反資產(chǎn)階級傳統(tǒng)的美學觀,運用象征、暗示、隱喻等藝術(shù)手法,贊美了惡的事物,從而給我們展示了一幅幅資產(chǎn)階級社會污穢和骯臟的圖畫。這種對社會黑暗的暴露性使這本詩集在出版后十天,就遭到官方報紙和反動文人的大肆攻擊,認為詩集“敗壞社會道德”、“有傷風化”。作者因此被判處巨額罰款,詩集中也被刪去六首詩。這六首詩直到作者死后才被增補進去。
波德萊爾在詩集中說:“在這本殘酷的書里,我寫下了我的全部思想、全部心錄、全部信仰和憎恨。”因而這本詩集不可避免地帶有波德萊爾思想的局限性。他憂郁、悲觀、厭世:“當?shù)痛沟奶炜障笠粋€大蓋,罩住被無盡的厭倦所折磨的幽咽的心;當環(huán)抱一切的天涯向我迸射,一道比夜還愁慘的黑光;當大地變成一間潮濕的牢房,在那里希望象蝙蝠樣飛去,……”(《憂郁病》)。他歌頌死亡,并把它當作人類唯一的出路:“死亡是生命的目的,唯一的希望”,它是“寫在亡靈書上的著名旅店”,是“窮人的錢袋和他的老家鄉(xiāng)”,是“通向陌生天庭的一道門廊”(《窮人的死》)。他力求擺脫他所抨擊的邪惡敗壞的東西,同時又陷入對惡的迷戀和和欣賞之中。他曾不厭其煩地描寫一具腐爛的《獸尸》,蛆蟲成堆,惡臭撲鼻。這種種的消極描寫雖透露出作者對光明、健康、神圣事物的向往和憧憬,但悲觀、厭世的情緒無疑也影響了此書的成就。
《惡之華》揭露了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的病態(tài)和丑陋,又流露出頹廢主義的情緒,從而對以后各種頹廢主義文學流派產(chǎn)生較大的影響。
上一篇:“資產(chǎn)階級統(tǒng)治學校的八根精神支柱”
下一篇:《文心》所不載的一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