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禹主張取消貨幣
在中國歷史上,多數人肯定貨幣的積極作用,少數人突出其消極方面。《管子·輕重篇》主張將貨幣作為國君守財物、御民事、平天下的重要武器。晁錯認為貨幣不利鞏固封建統治。貢禹認為貨幣是一切罪惡的根源,主張取消貨幣,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主張取消貨幣的人。
貢禹(公元前124—前43年),字少翁,瑯邪(今山東諸城)人。以明經潔行聞名,征為博士,任涼州刺史,因病去官。后被舉為賢良,任河南令一年多又去官。漢元帝即位(公元前48年初),征為諫大夫。初元五年(前44年)遷光祿大夫,同年任長信少府,又升御史大夫,不久去世。在任諫大夫后的五年間,貢禹多次上書談論時政得失,他的取消貨幣的主張就在這一時期提出的。
貢禹為什么要主張取消貨幣,其理由頗多,他認為通行貨幣至少有以下五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妨礙農業生產。古人不以金錢為幣,專意于農。如果有一夫不耕,必有人受饑挨餓。今漢朝鑄錢,各地鐵官設置吏、卒、徒,上山開采鋼鐵礦,每年達到10萬人以上。這些人不從事農業,至少有70萬人因缺糧常受饑餓。第二,采礦鑿地深達數百丈,“銷陰氣之精”,冶礦燃料又須斬伐林木,成為釀成水旱災害的原因。第三,造五銖錢以來的70多年間,因私自盜鑄的人很多,有亂難治。第四,產生了追求貨幣的欲望,富人積錢滿室,仍不滿足,使民心動搖。第五,商人,農民的生活條件和收入懸殊,商賈求利,東西南北各用智巧,好衣美食,年利達十分之二,而且還不出租稅。農夫父子暴露田野,不避寒歲,拔草耙土,手足胼胝,已奉谷租,又出禾稈稅,地方官私下勒索,不可勝供。由于工商業利厚,大家都被金錢所迷惑,老百姓放棄農業經營工商業,種地的人連一半還不到。有的貧民把田地以低價賣給商人,窮苦的人起為盜賊。因此,他得出結論說:“是以奸邪不可禁,其原皆起于錢也。”意思是說,貨幣是一切罪惡的根源。既然貨幣是“奸邪不可禁”的根本原因,因此他就提出了取消貨幣的主張:必須罷去負責開采珠玉金銀及鑄錢的官吏,不能以這些產物充當貨幣使用,市場上不準做買賣,廢除有關推行銖錢的法律,租稅祿使都以布帛及谷來取代,令百姓一律回歸搞農業。(原文見《漢書·貢禹傳》)
貨幣的根源在于商品,要取消貨幣就要取消商品生產,要取消商品生產就要取消形成商品生產的那種生產關系。這是貢禹所不能懂得的。有商品就必然有交換,有交換必然要有貨幣,退回到沒有貨幣的社會中去是不可能的。以前主張重農抑商的思想家,都認為只有抑商才能驅民歸農,而貢禹則認為只有取消貨幣才能驅民歸農,把重農抑商的理論進一步引向了極端。這種經濟理論和經濟政策,不僅是貢禹的個人意見,而是代表著此后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內的許多士大夫官僚對待這一問題的基本態度,是我國數千年自然經濟結構難以瓦解的基本原因之一。封建統治者往往非難貨幣是經濟秩序和道德秩序的破壞者,而貢禹的庸俗貨幣見解正是這種非難的反映,因而腐儒罷幣也就無足為奇了。但是,我們絕不能把這種庸俗的見解視為與發展商品經濟無關的游戲,那就錯了。歷史的教訓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上一篇:見“好”即收,徒留后患
下一篇:跛腳的科學巨匠法拉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