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眷中州情·鄭州之旅·新鄭具茨山·軒轅故里
新鄭相傳為古“有熊氏之墟”,黃帝是有熊國君少典之子,所以新鄭有軒轅丘、黃帝故都、天心石、風后嶺、黃帝祠、軒轅廟、嫘祖娘娘祠、風后城等古跡。
戰國時莊子《徐無鬼》篇曰:“黃帝將見大隗于具茨之山。”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大隗即具茨之山也。黃帝登具茨之山,升于洪堤,受神芝圖于華蓋童子。……今新鄭西南具茨山上有黃帝避暑宮。”
乾隆年修《新鄭縣志》說:“黃帝軒轅氏,生于軒轅之丘,名曰軒轅,軒轅丘在新鄭北關。”現新鄭北關有明代重建的“軒轅故里祠”,其山墻上嵌有乾隆二十九年重修軒轅故里紀念碑,書曰:“此為軒轅故里舊址及軒轅丘在此。”相傳黃帝之母附寶于二月初九見大電光繞北斗星而懷孕,兩年后二月初九生黃帝。當地自古以來,都在這一天晚上吃軒轅誕生壽面,二月初十到軒轅故里祠焚香祭祀,形成了紀念黃帝誕生的“古剎大會”風俗。
新鄭縣南街文昌廟墻上有石碑曰:“新鄭古有熊氏之墟,軒轅黃帝故都,來自春秋記遺。”沿洧水河兩岸東南、西北斜形,有軒轅故都遺址,周長45里。附近有鄭國故都和韓國故都的古城墻,高達18米,黃土夯成,至今仍在,為“鄭韓故城”遺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心石在新鄭古城中央,有大石柱,高5米,寬2米,頂部有一小坑,石上刻有“天心石”三字。傳說是黃帝應天立極,建都于天之中心,以石為志。故“中國”之名由此起。
新鄭西南25里有姬水河,沿岸有不少黃帝活動遺址。姬水河北岸有自然山,傳為黃帝造指南車之處。至今山上仍有磁石古跡。
具茨山上有黃帝祠,在主峰風后嶺南坡,古建三節院,三殿六配房,占地100多畝。傳說黃帝三月三在此受神芝圖,拜華蓋童子。故每年陰歷三月三,人們均登山拜祖,形成古剎大會之俗。傳說黃帝在大戰蚩尤之前在具茨山結三公(風后、天樂、五圣),拜六將(常先、大鴻、大隗、力牧、太山、應龍),屯兵馴獸。戰勝蚩尤統一中華后,建都于有熊氏之墟(新鄭),常到具茨山小住。黃帝避暑宮在具茨山主峰風后嶺西北山腰數十米高的瀑布黑龍潭下,有一洞,洞內有水晶石古床,即黃帝避暑之地。據傳因時有蚊蟲干擾,黃帝說:“誰能把這些害蟲除了才好哩!”潭中螃蟹于是日夜不息把害蟲除去了。黃帝大喜,封潭中螃蟹多兩條腿。故至今潭中螃蟹仍為十條腿。
嫘祖娘娘洞在風后嶺東的石壁之上,洞內供奉黃帝之后嫘祖,她教民養蠶、抽絲、織帛做衣,為蠶祖。古傳她曾在此種桑養蠶。
風后城在主峰風后頂上,是黃帝大將風后練兵防衛之處,現仍有古城墻遺址。風后城分內外兩道。外城寬2米多,高6米,殘長6里,全用石塊砌成,現存有南華門(古稱軒轅門);內城寬2米,高5米,全長2公里,現有講武門。古城依山傍崖,易守難攻,雄偉壯觀。傳說因風后在此練兵,士兵辛苦,摸爬滾打,黃帝下令此處不準生蝎子和蒺藜,所以至今風后嶺無蒺藜和蝎子。在風后嶺南坡,古來生長一種“和睦草”,傳說是炎黃兄弟合種的產物。此草一根枝上長出兩根棒兒,棒兒快老時,兩根棒自動合抱在一起,象征少典氏二子炎黃二兄弟之和睦團結。原來炎黃相爭,后炎帝歸順黃帝,二人合種此草,表示團結和睦。
上一篇:厚厚三晉土·晉中之旅·天龍山石窟·跨世紀的石窟藝術
下一篇:浩浩燕趙歌·清東西陵之旅·清西陵·辟西陵雍正求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