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膨脹的弊病
多少年來,我國一再精簡機構,壓縮人員。但是,干部人數卻是越來越多,形成了膨脹——壓縮——再膨脹的螺旋式擴張。
值得注意的是在干部隊伍的擴張中,領導干部的增長速度超過了一般干部,因此不少單位官兵比例失調,官多兵少。
由于機構膨脹,帶來許多弊病。
不少地方政府機構重疊,職能相似,同類工作分幾個部門管轄
機構多,官員多,給基層增加了很多麻煩。辦一件事跑幾十個部門、蓋幾十個公章幾乎成了常規。再加上機構之間的扯皮、推諉,很多事情難以辦成。
由于一件事情若干個單位干,相互之間的文件就多了起來,會議也就多了。
國家機關既然機構重疊,文牘如山,工作必然少慢差費。閩北某縣1990年1—4月中,共接待上級來人62批,340人次,縣領導陪同了112天,匯報25次。在這種情況下,縣里的工作效率也就可想而知了。
目前,政府機構重疊,人員膨脹,使得政府的行政費用越來越多。由中央財政支出的行政管理費的增長速度是驚人的。1978年為49億元,1981年為70.88億元,1985年為143.6億元,1988年為221.1億元。1988年比10年前增長了3.5倍,而同期國家的財政收入僅增長1.31倍。我國行政管理費支出占整個財政支出的比重也逐年上升,1978年為4.41%,1985年為7.78%,1988年為8.29%。
國家每增加一名機關工作人員一年要有多少費用?1989年上海市為6185元(其中“人頭費”3343元,公用經費2842元)。其它地區可能低一些,但平均也需5000元,相當于農民人均純收入的9.2倍。于是不少縣“有錢養兵,無錢打仗”。
在1990年7月召開的全國編制工作會議上,有一個共同的呼聲“消腫迫在眉睫”。很多同志談到。消腫不能再采用過去那種精簡機構的老辦法。必須從政府職能轉換入手,進行機構改革;必須和經濟體制改革密切結合。
過去歷次機構改革都沒有跳出調整中央和地方權力關系的圈子。強調中央集中統一時,中央政府機構就猛增;強調放權和調動地方積極性時,中央機構就被大砍一刀。其結果是原有的職能沒有轉換出去,風頭一過,故態復萌,要真正消腫必須把政府管微觀和直接管理經濟的職能,轉換為政府管宏觀、管政策、管調控。要劃分中央和地方的事權,區分行政和企業的關系,凡是企業的經營活動,政府要放手。
一些長期從事編制工作的同志認為,消腫并不是簡單的精簡機構,而是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改革的結合點。如果不從改革入手,還會重復過去精簡——膨脹——再精簡——更大的膨脹的老路。消腫是一項綜合工程,需要從政治、經濟等方面入手。
要破除“官本位制”。這不是籠統地反對劃定行政級別,而是不要把它延伸到一切管理領域;對各類社會組織及其所屬人員實行分類管理,使之與行政級別“脫鉤”與“升官”的道路“分流”。
在人事管理中要引入競爭機制,以提高人的素質,要端掉“鐵飯碗”,搬走“鐵椅子”,對不合格的干部要及時淘汰。
要加強編制管理,嚴格限制增設機構、機構升格和增加編制;要對超編人員采取制定規劃,逐年遞減的辦法,有計劃、分步驟地“消腫”;要把住“入口”,疏通“出口”,離退休人員要按規定離開工作崗位,干部不能搞終身制。
機構膨脹的弊病,人們議論較多,有心人也提出改進的對策。遺憾的是,精簡臃腫國家行政機構的步子邁得太慢,本來看準了的事,也沒有去辦。
上一篇:朝鮮龜船顯威,日本武士喪命
下一篇: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理論在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