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主義的教育
改造主義教育是實用主義教育的一個分支。三十年代,以康茨、羅格兄弟為代表的一批所謂“邊疆思想家”(指在《社會邊疆》雜志上撰文的一批教育思想家)在1929年世界性經濟危機的沖擊下,對實用主義的“進步教育”作了修正,強調教育對社會的責任,提倡學校是改革社會的工具,主張通過教育創造“新的社會秩序”,為羅斯福的“新政”張目。二次大戰后,“進步教育”不得人心,五十年代,白拉美爾德發表《教育哲學的模式》等一系列文章,為改造主義教育思潮奠定了基調,改造主義遂形成一個教育流派。改造主義教育的失誤主要在于:
一是以所謂“改造社會”為目標。改造主義教育否定了杜威的生長目的論,主張教育“以目標為中心”。認為在動蕩社會中,教育的特殊作用就在于對社會的改造加以指導。要求教育指向未來的目標,“以未來為中心”,提供新的社會目的,修改舊的社會目的,使教育成為一個制定明確而嚴密的社會計劃的主要手段。而這個新的目標就是他們所提出的所謂“新的社會秩序”,實現所謂“社會民主”和“世界民主”,由“普通人民”來控制和支配社會的一切事務,并且用“智慧與互相說服的方法”謀求“社會的自我實現。”本來教育是要為社會服務的,但它只能通過培養人來實現這一職能。而“社會改造”論則實際上把教育作為萬能的社會管理之源,作為一個參政議政的實體,則根本上否定了教育的存在。它的本源仍是實用主義的。
二是培養以階級合作為基礎的“社會同意”。改造主義者宣稱要通過一種“社會同意”來創制新的目的。而所謂“社會同意”就是不分階級地一起合作、共同協商、消除沖突、對共同生活提出目標,并尋求實現目標的手段。因此,要求從學校開始,就要培養這種共同生活的“同意”,認為教師的責任即在于向學生宣傳這種“同意”,培養新秩序下的公民。學校要加強“品德”教育,使學生發自內心地擁護“新秩序”。這樣學校和教師都取消了其傳授知識的職能。根本上否定了學校和教師的存在。
三是提倡“以問題為中心”的課程與教學方法。他們提出了一個以人文學科為主體,以問題為單元的“初級學院”的課程設想,否定了系統的知識和基礎理論的學習、基本技能的訓練,本質上仍然是實用主義的。在教學方法上以“研討”為主,主張講課大部分將代之以合作的調查研究,代之以現代教學技術設備,代之以常用的旅行和工作經驗。并認為這些方法仍可以使有才能的學生有充分離開團體進行獨立研究的余地。這一套同實用主義的“設計教學法”、“活動課程”等老一套沒有多大區別,其根本的失誤是否定了系統的基礎科學理論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根本上否定了現代學校教育的職能。
上一篇:忽視安全·終釀悲劇
下一篇:教皇格利高里七世客死他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