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皇格利高里七世客死他鄉
格利高里(Gregory Ⅶ 1020—1085)是羅馬教皇,原名希爾德布蘭,出生於意大利托斯卡納的索瓦納,青少年時代是在羅馬圣瑪利亞修道院的修道士。由於受教皇格利高里六世的賞識而步入羅馬教廷,任教皇秘書和教廷總司鐸。格利高里六世倒臺后,希爾德布蘭來到德國,后領導了德國的克呂尼運動。1049年德籍克呂尼派教士利奧九世即位為教皇,他重新回到教廷,先后任宗座總理、樞機主教、教廷總六品(相當於教廷內閣總理)等職,1073年用暴力登上了教皇寶座,是為格利高里七世。
格利高里七世是中古時期第一個提出教權高于世俗政權的教皇。1059年他還未成為教皇時,就主持拉特蘭宗教會議,幫助教皇尼古拉二世制定教皇的選舉法,規定教皇只能由紅衣主教團選舉產生,皇帝和羅馬貴族不得指定教皇。這一規定取消了世俗政權干預教皇選舉的權利,特別是德國皇帝任命教皇的權利。1073年,格利高里七世即位以后,立即頒布“教皇敕令”,宣稱教皇擁有最高權力,他有任命主教,制定新法律,廢黜皇帝,解除臣民的效忠誓約等權,并宣布一切君主都應向教皇行吻足禮。與此同時,教皇向神圣羅馬帝國皇帝行使最高權力。他以買賣神職罪,開除了皇帝享利四世的五名近臣的教籍。教皇的敕令及相應行為立即引起了教廷與神圣羅馬帝國皇帝之間的一場尖銳沖突。德國皇帝蔑視教皇敕令,出兵意大利,在米蘭、斯波萊托和菲爾摩等地區委派新主教,并在德國沃爾姆城召開會議,公開致書譴責教皇,指控他利用卑劣手段,爬上教皇寶座,指責他企圖暗殺皇帝,要求格利高里七世立即滾下寶座,接受審判。格利高里則宣布,如果享利四世在一年內不向教皇伏罪,則革除其教籍,廢黜其帝位,解除其臣民誓約。當時德國境內薩克森侯叛亂,其他反皇帝的勢力也推波助瀾,大有推翻享利帝位的可能。享利感到處境的危險,於1077年1月,在隆冬季節來到教皇的臨時駐地卡諾莎城堡,身著懺罪服,蓬頭赤足,在冰雪嚴寒中等候了三天三夜,才求得教皇的接見,在教廷人員的擔保下,教皇赦免了享利的罪。這就是歐洲歷史上有名的卡諾莎事件,教會史書大書特書的教廷的重大勝利。享利取得了教皇的諒解,立即返回德國,平定內亂,但教皇仍然干預德國內政,并支持反皇帝的德國貴族。1080年皇帝享利平定內亂后率軍越過阿爾卑斯山,攻陷羅馬城。格利高里逃到梵蒂岡天神堡避難。享利四世另立新教皇克萊門特三世。格利高里向意大利南部的諾曼人求救,諾曼人進軍羅馬城,燒殺搶掠,格利高里大失人心,不得不隨諾曼人南下,不久死於薩來諾城。
格利高里七世與享利四世之爭,說明教權和世俗政權斗爭的尖銳性。教權高於世俗政權的理論,是反歷史潮流的理論。它阻礙西方各民族國家的興起,同時教皇干預德國內政,挑起諸侯戰爭,造成德國的混亂,阻礙了德國社會的發展。
上一篇:改造主義的教育
下一篇:教育民主化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