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武》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孫武》人物故事小傳
孫武,生卒年不詳,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人,中國古代杰出的軍事理論家和軍事統帥。孫武的先世曾是陳國人,后因避難投奔齊國,并因功被“賜姓孫氏”。周景王十三年(公元前532年),齊國發生“四姓之亂”,孫武離齊赴吳。吳王闔閭即位后,吳行人(主賓禮大臣)伍子胥力薦孫武與闔閭。孫武獻兵法13篇,深得闔閭賞識,被命為將軍,與伍子胥共佐闔閭,整軍經武,備戰圖霸。闔閭四年(公元前511年),孫武與伍子胥率軍攻占楚六(今安徽六安北)、潛(今安徽霍山東北)二邑。七年,孫武率師擊敗攻吳楚軍,乘勝攻占楚之巢邑(今安徽桐城、安慶間),俘楚大夫公子繁。九年,闔閭應蔡國之約,命孫武率師與蔡、唐聯盟,大舉攻楚,大破楚軍于柏舉(今湖北麻城東,一說漢川北),進而乘勝追擊,直入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吳王夫差十二年(公元前484年),吳軍大敗齊軍于艾陵時,孫武可能仍任將軍,所以史書記載:“(吳國),西破強楚,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孫武著有《孫子兵法》13篇,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古代軍事理論名著,歷來被視為“兵經”。
〔正史〕
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于吳王闔廬①。闔廬曰:“子之十三篇②,吾盡觀之矣,可以小試勒兵乎?”對曰:“可。”闔廬曰:“可試以婦人乎?”曰:“可。”于是許之,出宮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孫子分為二隊,以王之寵姬二人各為隊長,皆令持戟。令之曰:“汝知而心與左右手背乎?”婦人曰:“知之。”孫子曰:“前,則視心;左,視左手;右,視右手;后,即視背。”婦人曰:“諾。”約束既布,乃設鈇鉞③,即三令五申之。于是鼓之右,婦人大笑。孫子曰:“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復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婦人復大笑。孫子曰:“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斬左右隊長。吳王從臺上觀,見且斬愛姬,大駭,趣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將軍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斬也。”孫子曰:“臣既已受命為將,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遂斬隊長二人以徇。用其次為隊長,于是復鼓之。婦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規距繩墨,無敢出聲。于是孫子使使報王曰:“兵既整齊,王可試下觀之,唯王所欲用之,雖赴水火猶可也。”吳王曰:“將軍罷休就舍,寡人不愿下觀。”孫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實。”于是闔廬知孫子能用兵,卒以為將。西破強楚⑤,入郢⑥,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
《史記》卷六五
〔注 釋〕
①吳王闔廬:春秋末期吳國國君,姓姬名光,公元前514—前496在位,后敗于越王勾踐,傷重而死。②十三篇:據今本《孫子兵法》,包括計、作戰、謀攻、形、勢、虛實、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用間等。③鐵鉞:同斧鉞,古代軍法用以殺人的斧子,也泛指刑戳。④趣:急忙。⑤西破強楚:公元前506年,吳王聽從伍員、孫武之謀,大敗楚軍,迫使楚昭王逃走。⑥郢:楚都,在今湖北江陵西北。
〔相關史料〕
孫武者,齊①人也。善用兵。著孫子十三篇,詳言兵家之秘。
聞吳王闔廬欲霸吳滅楚②,因往見之。吳王難之曰:“子之十三篇,吾已盡觀矣。然言之易,行之難。子可小試勒兵乎?”孫子曰:“可。”吳王又難之曰:“勇悍易,柔弱難。子可試以婦人乎?”孫子曰:“可”。吳王異之,乃出宮中美婦百八十人,命孫子試教之。孫子受命,遂分為二隊,以王之寵姬二人各為隊長,皆令持戟。因教之曰:“汝知汝心與左右手與背乎?”婦人曰:“知之。”孫子曰:“凡鼓前則視心,左則視左手,右則視右手,后則視背,不可違。”婦人曰:“諾。”孫子約束既布,乃設鐵鉞,即三令五申之。于是鼓之右,婦人以為戲而大笑。孫子曰:“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過也。”復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婦人復大笑。孫子曰:“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過也。今申令既已明,而鼓之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法當斬。”因命斬左右二隊長。吳王從臺上觀,見且斬愛姬,大駭,趨使③使④下令曰:“寡人已知將軍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斬也。”孫子曰:“臣已受命為將矣。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遂斬二姬以徇。用其次為隊長,復鼓之。婦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規矩繩墨,無敢出聲。孫子乃使使報王曰:“兵已整齊,請王下觀,唯王所欲用,雖赴水火可也。”吳王曰:“將軍就舍,寡人不愿下觀。”孫子曰:“王徒好其言,不用其實。”然吳王心知孫武能用兵,后卒以為將。西破強楚,北破齊晉,孫子之力也。
斷曰:孫子兵法,十有三篇,婦人可試,法令為先。左右視手,背后心前。申令既熟,笑則斬焉。斬而易隊,赫然肅然。大威齊楚,千古名傳。
明·黃道周《廣名將傳》卷一
〔注 釋〕
①齊:指今泰山以北黃河下游以及膠東半島地區。戰國時為齊國地。②霸吳滅楚:使吳國強大起來,消滅楚國。③使:讓的意思。④使:使臣,隨從。⑤大威:嚴重威脅。
上一篇:《孫恩》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孫恩》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宋太祖母杜氏》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宋太祖母杜氏》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