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悅》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荀悅》人物故事小傳
荀悅(公元148—209年),字仲豫,漢穎川穎陰(今河南許昌)人。初為曹操幕府,后與荀或、孔融同為獻帝侍講,歷官秘書監、侍中。曾奉獻帝之命,以編年體的形式改編了《漢書》,遂成《漢紀》30卷。按年、時、月、日敘述了漢朝200余年的重大事件和相關人物,與其相類而無時間可考的政事人物典章等分系于后。敘事簡約,歷代稱贊。
〔正 史〕
悅字仲豫,儉之子也。儉早卒。悅年十二,能說《春秋》。家貧無書,每之人間,所見篇牘,一覽多能誦記。性沈靜,美姿容,尤好著述。
靈帝時閹官用權,士多退身窮處,悅乃托疾隱居,時人莫之識,唯從弟或特稱敬焉。初辟鎮東將軍曹操府,遷黃門侍郎。獻帝頗好文學,悅與或及少府孔融侍講禁中,旦夕談論,累遷秘書監、侍中。
時政移曹氏,天子恭己①而已。悅志在獻替,而謀無所用,乃作《申鑒》五篇。其所論辯,通見政體。既成而奏之。其大略曰:
夫道之本,仁義而已矣。五典以經之,群籍以緯之,詠之歌之,弦之舞之,前監既明,后復申之。故古之圣王,其于仁義也,申重②而已。
致政之術,先屏“四患”,乃崇“五政”。
一曰偽,二曰私,三曰放,四曰奢。偽亂俗,私壞法,放越軌,奢敗制。四者不除,則政末由行矣。夫俗亂則道荒,雖天地不得保其性矣;法壞則世傾,雖人主不得守其度矣。軌越則禮亡,雖圣人不得全其道矣;制敗則欲肆,雖四表③不得充其求矣。是謂“四患”。
興農桑以養其生,審好惡以正其俗,宣文教以章其化,立武備以秉其威,明賞罰以統其法,是謂“五政”。
人不畏死,不可懼以罪。人不樂生不可勸以善。雖使契布五教,皋陶作士,政不行焉。故在上者先豐人財以定其志,帝耕籍田,后桑蠶宮,國無游人,野無荒業,財不賈用④,力不妄加,以周⑤人事。是謂養生。
君子之所以動天地,應神明,正萬物而成王化者,必乎真定而已。故在上者審定好丑焉。善惡要乎功罪⑥,毀譽效于準驗。聽言責事,舉名察實,無惑詐偽,以蕩眾心。故事無不核,物無不切,善無不顯,惡無不章,俗無奸怪,民無淫風。百姓上下睹利害之存乎己也。故肅恭其心,慎修其行,內不回惑,外無異望,則民志平矣。是謂正俗。
君子以情用,小人以刑用。榮辱者,賞罰之精華也。故禮教榮辱,以加君子,化其情也。桎梏鞭撲,以加小人,化其刑也。君子不犯辱,況于刑乎!小人不忌刑,況于辱乎!若教化之廢,推中人而墜于小人之域;教化之行,引中人而納于君子之涂。是謂章化。
小人之情,緩則驕,驕則恣,恣則怨,怨而叛;危則謀亂,安則思欲,非威強無以懲之。故在上者,必有武備,以戒不虞,以遏寇虐。安居則寄之內政,有事則用之軍旅。是謂秉威。
賞罰,政之柄也。明賞必罰,審信慎令,賞以勸善,罰以懲惡。人主不妄賞,非徒愛其財也,賞妄行則善不勸矣。不妄罰,非矜其人也,罰妄行則惡不懲矣。賞不勸謂之止善。罰不懲謂之縱惡。在上者能不止下為善,不縱下為惡,則國法立矣。是謂統法。
“四患”既蠲,“五政”又立,行之以誠,守之以固,簡而不怠,疏而不失,無為為之,使自施之,無事事之,使自交之。不肅而成,不嚴而化,垂拱揖讓,而海內平矣。是謂為政之方。
又言:
尚主之制非古。厘降二女,陶唐之典;歸妹元吉,帝乙之訓;王姬歸齊,宗周之禮。以陰乘陽違天,以婦陵夫違人。違天不祥,違人不義。又古者天子諸侯有事,必告于廟。朝有二史,左史記言,右史書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君舉必記,善惡成敗,無不存焉。下及士庶,茍有茂異,咸在載籍。或欲顯而不得,或欲隱而名章。得失一朝,而榮辱千載。善人勸焉,淫人懼焉。宜于今者備置史官,掌其典文,紀其行事。每于歲盡,舉之尚書。以助賞罰,以弘法教。
帝覽而善之。
帝好典籍,常以班固《漢書》文繁難省,乃令悅依《左氏傳》體以為《漢紀》三十篇,詔尚書給筆札。辭約事詳,論辨多美。其序之曰:“昔在上圣,惟建皇極,經緯天地,觀象立法,乃作書契,以通宇宙,揚于王庭,厥用大焉。先王光演大業,肆于時夏⑦。亦惟厥后,永世作典。夫立典有五志焉:一曰達道義,二曰章法式,三曰通古今,四曰著功勛,五曰表賢能。于是天人之際,事物之宜,粲然顯著,罔⑧不備矣。世濟其軌,不隕其業,損益盈虛,與時消息。臧否不同,其揆⑨一也。漢四百有六載,撥亂反正,統武興文,永惟祖宗之洪業,思光啟乎萬嗣。圣上穆然,惟文之恤,瞻前顧后,是紹是繼,闡崇大猷⑩,命立國典。于是綴敘舊書,以述《漢紀》。中興以前,明言賢臣得失之軌,亦足以觀矣。”
又著《崇德》、《正論》及諸論數十篇。年六十二,建安十四年卒。
《后漢書·荀悅傳》卷九二
[注 釋]
①恭己:以嚴肅的態度約束自己。②申重:反復說明其重要性。③四表:指四方極遠之處。④財不賈用:財物能夠自給自足,不必購買。賈,買。⑤周:周全,成全。⑥要乎功罪:關鍵在于是有功有罪。⑦肆于時夏:廣播于中國四方。肆,極,盡。時,此,是。夏,華夏。⑧罔:無。⑨揆:尺度,準則。⑩闡崇大猷:闡明崇尚治國大道。
上一篇:《茅坤》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茅坤》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莎衣道人》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莎衣道人》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