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義勇為是大勇
南懷瑾先生說:歷史上許多人是見義不為,對許多事情,明明知道應該做,多半推說沒有辦法而不敢做。我們做人也是這樣,“看得破,忍不過。想得到,做不來”。譬如抽香煙,明明知道這個嗜好的一切害處,是不應該抽,這是“看得破”,但口袋里總是放一包煙——“忍不過”。對于許多事,理論上認為都對,做起來就認為體力不行了,這就是“想得到,做不來”。對個人的前途這樣,對天下事也是這樣。這是一個重要問題,所以為政就是一種犧牲,要智、仁、勇齊備,看到該做的就去做,打算把這條命付出去了。盡忠義,要見義勇為。所以把這句話加在《為政》篇的最后,這是為政的基本精神——要有見義而為的大勇;要有人溺己溺人,饑己饑人的胸懷。
什么才是性格中真正的勇氣?孟子說“舍生取義”,說的不僅是一種精神氣節(jié),更有一種大勇。這種大勇不以個人的安危而退縮。這就是性格中真正的勇氣。而不是你說乘一時之氣,硬上沖橫,爭一時之意氣。平常我們所說的見義勇為,就是一種不顧個人安危,而以道義至上的行為,這種行為也是一種真正的勇敢。人心中都有道義之心,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只是是否有勇氣去做到而已。
戰(zhàn)國時代,趙國的藺相如,應該說就是一個具有大勇,而且有大智的人。
當時,趙國大將廉頗,率兵攻打齊國,打敗齊軍,攻占了陽晉,因戰(zhàn)功顯著,被封為上卿,其勇猛善戰(zhàn)聞名于世。
藺相如是趙國人。他是趙國宦官頭目繆賢的門客。趙惠文王時,趙國得到了楚國的和氏璧。秦昭王知道后,派人送信說,想用十五座城邑來換取和氏璧。趙王一時不知如何是好,就與大將軍廉頗以及各位大臣商議:一怕被騙,白白送了璧,也得不到城池;但如果不給,又怕泰國出兵攻打趙國。拿不定主意,又找不到可派去回復秦國的人。
繆賢說:“我的門客藺相如可以出使。”
趙王問:“何以見得他就能不辱使命呢?”
繆賢回答說:“我曾經犯過罪,曾想私逃亡到燕國去。藺相如阻止我說:‘您憑什么知道燕王會收容您呢?’我告訴他,我在隨大王在邊境與燕王相會,當時他私下里握著我的手說‘愿意和你交個朋友’,以此我覺得可以過去。藺相如對我說:‘如今趙國強,燕國弱,您又受趙王寵幸,所以燕王想要和您結交。現(xiàn)在您要從趙國逃奔到燕國,燕王害怕趙國,此種情況下,燕王定不敢收留您,反而還會把您捆綁起來送回趙國。您不如赤身伏在锧質上請罪,這樣也許僥幸能夠免罪。’臣聽從了他的意見,大王也開恩赦免了我。所以,我認為藺相如是個勇士,有智謀,應該是可以出使的。”
于是,趙王召見藺相如,問他:“秦王要用十五座城換我的和氏璧,能不能給他?”藺相如說:“秦國強,趙國弱,不能不答應他。”
趙王說:“得了我的璧,不給我城邑,怎么辦?”
相如說:“秦王請求用城換璧,而趙國(如果)不答應,趙國理虧;趙國給了璧,而秦國不給趙國城邑的話,那就是秦國理虧。比較這兩個計策,寧可答應給秦國璧,使它承擔理虧的責任。”
趙王問:“那派誰去呢?”
相如說:“如果實在無人,臣愿捧護和氏璧出使秦國。城邑歸屬趙國了,就把璧留給秦國;城邑不給趙國,請讓我把璧完好無缺地帶回趙國。”趙王于是就派藺相如入秦。
秦王坐在章臺宮,接見了相如。藺相如捧著璧,獻給秦王。秦王非常高興,把璧傳給妃嬪及左右侍從看,群臣高呼“萬歲”。
但是,相如看出了秦王沒有要把城邑給趙國的意思,就走上前說:“璧上有點毛病,請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把璧交給相如。
相如于是手持著璧,退后幾步站住,背靠著柱子,怒發(fā)沖冠,對秦王說:“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給趙王,趙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議,大家都說:‘秦國貪婪,倚仗它強大,想用空話得到和氏璧,給我們的城邑恐怕得不到。’打算不將和氏璧給秦國。我認為平民之間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騙,何況是大國之間的交往呢!況且為了一塊璧的緣故惹得強大的秦國不高興,也是不應該的。于是趙王齋戒了五天,派我捧璧,在朝廷上將國書交給我。為什么要這樣呢?是尊重大國的威望而修飾禮儀表示敬意呀。現(xiàn)在我來到秦國,大王卻在一般的宮殿接見我,禮節(jié)十分傲慢;得到璧后又將它傳給妃嬪們看,以此來戲弄我。我看大王無意補償給趙國十五座城邑,所以又把璧取回來。大王如果一定要逼迫我,我的頭現(xiàn)在就與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藺相如手持璧玉,斜視著柱子,說著,就要向柱子上撞去。秦王怕他真把璧撞碎,就婉言道歉,請求他不要以璧擊柱,并召來官吏察看地圖,指明要把十五座城劃歸趙國。
相如估計秦王只不過以欺詐的手段假裝給趙國城邑,實際上趙國是不可能得到這些城邑的,他就對秦王說:“和氏璧是天下公認的寶物,趙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獻出來。趙王送璧之前,齋戒了五天。現(xiàn)在大王也應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設“九賓”的禮節(jié),我才敢獻上和氏璧。”秦王估量此事,終究不能強奪,就答應齋戒五天,把相如妥善安置下來。
相如估計秦王雖然答應齋戒,也必定違背信約,不給趙國城邑,就派他的隨從穿著粗麻布衣服,懷揣和氏璧,從小路逃走,把璧送回趙國。
秦王齋戒五天后,就在朝廷上設了“九賓”的禮儀,延請趙國使者藺相如。相如來到后,對秦王說:“秦國自從穆公以來的二十多位君主,不曾有一個是堅守約定的。我實在是怕被大王不守諾言,所以派人帶著璧回去,抄小路已經到達趙國了。大王不必擔心這個,秦國強大,趙國弱小,大王派一個使臣到趙國,趙國會立刻捧著璧送來。現(xiàn)在憑借秦國的強大,先割十五座城給趙國,趙國怎么敢留下和氏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騙大王的罪過應該處死,我請求受湯鑊之刑。希望大王定奪。”
秦王和群臣面面相覷,只有無奈。有侍從要把相如拉去處置。秦王說:“現(xiàn)在殺了藺相如,終究還是得不到和氏璧,反而斷絕了秦、趙兩國的友好關系。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讓他回趙國去。趙王難道會為了一塊璧的緣故而欺騙秦國嗎?”終是奉藺相如為上賓,并放他回趙國去了。
相如不辱使命,獲得趙王的贊賞和信任,任他為上大夫。
秦國沒有把城邑給趙國,趙國也始終沒有把璧給秦國。
事后,秦軍果然依勢攻打趙國,攻下了石城。次年再次入攻,趙國兩萬人被殺。秦王派人在澠池相會,想與趙國修好。但趙王害怕秦國,不敢去。廉頗、藺相如都勸道:“大王如果不去,就明顯表示怕他了。”趙王于是前往,相如隨行。
廉頗送到邊境,和趙王辭別說:“大王此去,可能來回要一個月的時間,如果超過一個月,請允許我立太子為王,以便斷絕秦國的念頭。”趙王同意,就和秦王在澠池會見。
宴席中,秦王趁著酒興說:“我聽說趙王喜好音樂,請趙王彈彈瑟吧!”趙王就彈起瑟來。秦國的史官走上前來寫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與趙王會盟飲酒,讓趙王彈瑟。”藺相如走向前去說:“趙王聽說秦王善于奏樂,請允許我獻盆缶給秦王,借此互相娛樂吧!”秦王聽此言,十分不悅,不肯答應。
相如就走向前,遞上瓦缶,趁勢跪下,請求秦王敲擊演奏。秦王還是不肯擊缶。相如說:“五步之內,我要把自己脖頸的血濺到大王身上!”
說時遲那時快,秦王的侍從要殺相如,相如瞪起眼睛,呵斥:“退下!”他們都退卻了。
秦王只好為趙王敲了一下瓦缶。相如回頭召趙國史官寫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為趙王擊缶。”秦國的眾臣說:“請趙王用趙國的十五座城給秦王獻禮。”藺相如也說:“請把秦國的都城咸陽送給趙王獻禮。”
就這樣,雙方一著著地交鋒,直到酒宴結束,秦王始終未能占趙國的上風。
從這件事情上,我們看到藺相如的大智大勇。能夠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力挽危局,不失骨氣,并占領上風,這確實需要超常的膽魄的。
上一篇:南懷瑾《良、恭、儉、讓》人生國學智慧全集
下一篇:南懷瑾《世態(tài)人心真懂得》人生國學智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