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牘學·創立期(二十世紀初)·近代中國簡牘學的開山之作——《流沙墜簡》
《流沙墜簡》是我國著名學者羅振玉、王國維合著的一部簡牘學名著,為近代中國簡牘學的開山之作,該學科創立時期的代表之作。外國探險家劫走了大批珍貴文物,有良心的中國學者無不痛心疾首。1912年,羅振玉從沙畹那里得到了《斯坦因在東土耳其斯坦沙漠中所獲漢文文獻》中有關簡牘釋文的校正本,共考釋簡牘991枚,其中,敦煌漢簡占770多枚。羅、王在無法見到簡牘實物的情況下,就依憑這個校正本提供的第一手材料,于1914年寫出了《流沙墜簡》及一系列論文。書在日本出版后,中外學術界為之震驚。
《流沙墜簡》按文書性質將其分為三大類,全書亦由這樣三部分組成: 其一,小學術數方技書類考釋;其二,屯戍叢殘考釋;其三,簡牘遺文考釋。一、三兩部分由羅振玉執筆,第二部分系王國維執筆。三部分之外又作《流沙墜簡補遺》,收斯坦因在尼雅所獲文書,并附有李柏文書、烽燧表。
《流沙墜簡》不僅重新考訂了沙畹釋文,同時還用出土簡牘文書參訂文獻史料,論證了漢代邊郡的組織系統,屯戍狀況,烽燧制度及玉門關、效谷縣、海頭、精絕國地理位置,西域長史治所,李柏文書出土地點等等,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他們以出土文書結合古籍文獻資料的研究方法為簡牘學開辟了一條正確的研究道路。魯迅先生說:“中國有一部《流沙墜簡》,……要談國學,那才可以算一種研究國學的書。開首有一篇長序,是王國維先生做的,要談國學,他才可以算一個研究國學的人物。”(《魯迅全集》第17卷,《熱風·不懂的音譯》)
上一篇:律學·沿革·起始期(秦)
下一篇:考試制·唐代科舉制度的確立·進士行卷及選士中的經術與文學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