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沉帝王夢·京城之旅·故宮·文昌武興
紫禁城是封建皇權的象征,全國的政治中心。同時,皇帝也利用自己至高無上的皇權,把大量珍貴的文化典籍和傳世書法繪畫作品收羅到自己身邊,客觀上又使這里成為一座文化寶庫。
文淵閣與《四庫全書》
文淵閣位于文華殿北面,始建于乾隆三十九(1774)年,是專為珍藏《四庫全書》而建的一座藏書閣,仿浙江鄞縣范欽所建天一閣的樣式建造。不同的是文淵閣為三層,比天一閣多了一層。樓下六間,樓上為一通室,乃根據鄭玄注《易經》“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說法,取以水克火之意。文淵閣建成后,乾隆曾親作《文淵閣記》刻于石上,立在閣東駝峰式亭內。
“四庫”,是宮廷收藏圖書的地方。唐玄宗開元年間收羅書籍,分藏長安、洛陽兩地,“以甲、乙、丙、丁為次,列經、史、子、集四庫”(《新唐書·藝文志》),后世因將四部稱為四庫,作為辭書的總稱。
乾隆三十七年,下令開設四庫全書館,集中大批人力物力纂修《四庫全書》,因而遍征天下遺集。纂修工作由皇六子負責,而實際是由紀昀(曉嵐)總其大成。至乾隆四十七年,大功告成,按經、史、子、集的分類編入了從古代到清初的著作三千五百零三種,計七萬九千三百三十七卷,約十億字,裝訂成三萬六千冊,納為六千七百五十二函,是一部規模宏大、卷帙浩繁的重要文化典籍。
在編纂過程中,乾隆又下令選擇其中最精的書籍,編了一部《四庫全書薈要》,規制約為全書的三分之一。另外,又把館臣校訂每一種書時所寫提要匯集起來,加上存目提要,編成二百卷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后來又在此基礎上再編了一部二十卷的《四庫全書簡目》。
《四庫全書》編成后,曾先后用楷書繕寫了七部,分藏于北京紫禁城內的文淵閣、圓明園內文源閣、沈陽故宮文溯閣、承德避暑山莊文津閣、鎮江金山寺文宗閣、揚州大觀堂文匯閣、杭州孤山文瀾閣。其中后來全部被毀的有兩部,部分損壞、散失的有兩部,保存完好的三部分藏于北京、沈陽、臺灣。文淵閣原藏的第一部,1949年被移往臺灣,現北京圖書館收藏的是原藏避暑山莊的第四部。
《四庫全書》的編修是學術界的一件幸事,同時也是一場浩劫。據說在編修過程中,對那些“詞意抵觸”的皇帝忌諱之書,均下令焚毀。
銅活字印刷的《古今圖書集成》
清代編纂完成的另一部大型叢書是康熙朝陳夢雷原輯,雍正時蔣廷錫重輯的大型類書《古今圖書集成》。它原名《古今圖書匯編》,全書一萬卷,五千二百冊,分六編,三十二典。包括歷象編、方輿編、明倫編、博物編、理學編、經濟編。編下設典,每典又分若干部。每部先匯考,次總論,有圖表、列傳、藝文、紀事、雜錄、外編等項目。內容十分繁富,且區分非常清晰。
最令人稱奇的是,這樣大的一部書籍,完全是用銅活字版印刷的。康熙在武英殿設立修書處的同時,又在那里開辦了一個印刷廠。銅活字版是要先用銅刻制出單字,再用單字排成印版,書印成后,拆了版的單字仍然可以使用,類似于今天的鉛印排版。在兩百年前用這種方法印成這樣大部頭的書,實在是印刷史上的一件大事。
除銅活字版外,武英殿另外還有木活字版,用木活字版印刷的就是著名的武英殿聚珍本。
科舉殿試與金殿傳臚
科舉考試是我國封建社會長期實行的一種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考試制度,也是人們走上仕途的一個通道。一般科舉考試分童試、鄉試、會試和殿試四個等級,層層選拔。最后也是最高級的考試稱殿試,由皇帝在紫禁城內親自主持,考中者稱進士。
殿試以前一直在太和殿舉行,乾隆時改在保和殿。殿試策題均由皇帝親自命定。試卷上寫有應試者姓名的那一頁由禮部蓋章密封。考卷由皇帝任命的讀卷官評閱,經三天的反復審閱,將擬定的前十名試卷,呈送皇帝御覽,待皇帝欽定名次后,再拆封亮出考生的姓名。清代進士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依次稱狀元、榜眼、探花。二甲均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新科進士產生后,在天安門進行“金殿傳臚”,即在殿上傳呼考中進士者的姓名,然后由禮部官員將用滿、漢兩種文字繕寫的金榜張貼在長安左門外。凡中進士者都被分別授予各種官職,予以重用。
封建時代,殿試制度十分嚴格,也十分隆重,但有時進士甲第的選定也并非完全出于真才實學。光緒二十九年癸卯殿試,名列前十名的考生中有一位名叫王壽彭的,當時適逢慈禧將要慶賀她的萬壽節壽辰,閱卷官為博得慈禧歡心,遂將之擢升為第一名,因為傳說中彭祖活了七八百歲,壽彭二字含有吉祥喜慶之意。
1904年,封建王朝舉行的最后一次殿試,點中的末科狀元叫劉春霖。他本來也不是第一名,因為當時正逢旱災,難于春播,而劉春霖的名字含有春風化雨、恩澤人間之意,被認為是一個好兆頭,也因此而被取在第一名。
上一篇:沉沉帝王夢·京城之旅·北海·文化遺跡多
下一篇:莽莽關外山·沈陽之旅·沈陽故宮·文物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