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經濟文化·盡地力論
中國古代關于充分開發和利用土地資源的觀點和主張,包括增加可耕地面積和提高單產兩方面。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隨著“重本論”,“富國論”的提出,土地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也成為思想家及統治階級極為關注的問題,其中最著名的是李悝提出的“盡地之教”,其核心就是“治田勤謹”。李悝做過一個估算:方百里之地,共有土地900萬畝,除山澤城邑住宅占地1/3,還有耕地600萬畝,如果精耕細作,每畝可增產3斗,否則會減產3斗,600萬畝共可增或減糧食180萬石。因此李悝主張要改進耕種技術,耕地要深,鋤地要勤,緊緊掌握農時,挖掘生產潛力,以增加單位面積產量。商鞅也提倡,“廢井田、開阡陌”,“墾草”和“治菜”,其目的也在于“盡地力”。中國古代盡地力思想的主要內容有:地無遺利,即充分利用土地;這是古代開發利用土地的基本指導思想;地力常新,即用地必須養地,保證“熟土壤而肥沃之”;地力人助,指以投入大量勞動為條件開發利用土地,“欲盡地利,至勞也”(《呂氏春秋·求人》)。盡地論的提出,對于促進中國古代農業生產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宋陵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岳王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