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遷寫史
談遷,原名以訓,字仲木,號射父。明亡后改名遷,字孺木,號觀若,自稱“江左遺民”。浙江海寧(今浙江海寧西南)人。明末清初史學家。
清朝順治年間,北京城城郊的山山水水間出現了一個奇怪的外地人。
這人兩鬢蒼蒼,頭發花白,六十多歲的年紀,穿著打扮像一個鄉間老秀才。他常常出現在十三陵,明朝皇子、公主的墓園,從葬妃嬪的金山到西山和香山的寺廟,爬山涉水,仔細察看,在一堵殘墻、一塊斷碑前也要站上半天時間,左看右看,久久不肯離去。他一邊看,還一邊嘟囔著,不停地記著什么,渾然忘我,碰到他的人都用奇怪的目光看著他,以為他非瘋即傻。
其實,這個人不僅不傻,而且學識淵博,還寫出了一本明朝編年巨著《國榷》。他,就是明末的歷史學家談遷。
談遷二十九歲時,讀編年體明史《皇明通紀》,發現此書膚淺多錯,因而決心再寫一部編年史,即《國榷》。
他寫此書必須依據明代的各朝實錄,而當時的實錄只有少數大官僚家藏有抄本,他只好千方百計去借。他常常是背了行李,帶著干糧,步行幾百里去借書。每次借到書,他都恨不得一口氣讀完,而抄書也是常有的事,只要有一點價值,他就不會放過。
他寫的是當代史,因而很重視民間百姓的看法,凡有創意,馬上記錄下來。他寫的又是編年史,他把搜集到的資料整理成精煉準確的條目,按時間順序嚴格排列。如此搜集整理,辛苦創作,用了五年的時間寫出初稿,又用了二十二年六次修改初稿,終于完成了這本巨著。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就在書稿完成的那一年,盜入談家,手稿全部被竊,三十七年的心血毀于一旦。這時的談遷已經五十多歲了,生活艱難,但他在沉重的打擊下,堅強地挺過來,他決心重寫書稿,只要活著,手在,能抄寫,決不停止工作。于是,他又離開了家鄉,四處求借私家藏書,不顧風吹雨打,忍饑挨餓,終于又用了六年的時間完成了第二稿。
這時本算大功告成,可談遷總覺得崇禎一朝的史實還不夠扎實可靠。為了尋訪這一朝的遺事遺跡,這年六月,他穿著幾乎露出腳后跟的舊鞋,擔著簡單的行裝和文稿,北上來到京城進行實地調查。
他在京城,訪問了許多明朝的皇親國戚,宦官以及居民,又實地考察了許多歷史古跡。他不停地詢問,不停地記錄,不停地奔走,步行走遍了北京的山山水水,走得腳上全是血泡,結成層層血痂。三年后他回南京時,已掌握了大量翔實的第一手資料。借助這些資料,談遷終于在終老人世前將《國榷》定稿,給這扣人心弦的《國榷》成書故事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為了這部書,他“殘編催白發,猶事數行書”,真是日思夜夢,神形交瘁。而談遷百折不撓的拼搏精神和不畏艱苦、求真求實的史德更是為后世所傳頌。
上一篇:薛譚學謳
下一篇:賈島苦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