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仇池夢難圓
蘇軾在《和陶桃花源》的引子中說,他在穎州時,夢見自己來到一個府邸,那兒人物和俗間無異,但是山川清遠,人人安居樂業。他回頭看見堂上掛著“仇池”的匾額,才知道這兒就是仇池仙境。后來東坡改知揚州,他的表弟程德孺送給他兩塊美石,其中一塊呈綠色,上面崗巒迤邐,還有洞穴透出山脊。這使東坡回憶起在穎州的仇池之夢,便命名此石為“仇池石”,并做了一首《雙石》詩,詩的結尾處寫道:“一點空明是何處,老人真欲住仇池。”蘇軾在這塊石頭上寄托了他告別仕途、躬耕田園的理想。此后,人們就以“仇池夢”代指東坡的歸隱夢了。
蘇軾所處的時代正是新、舊兩黨斗爭最激烈的時代。在黨爭的夾縫中,蘇軾進退維谷,處境十分艱難。他對仕宦生活感到厭倦,而對世外桃源表現出極大的向往。元佑七年(1092)九月,他回到汴京任禮部尚書,但仍未忘記仇池之夢。秦觀、錢穆父等曾和蘇軾《雙石》詩,蘇軾便作《見和仇池》作答。詩中說:“還朝暫接鹓鸞翼,謝病行改麋鹿姿。記取和詩三益友,他年弭節過仇池。”又一次清楚地表達了他隱居“仇池”的愿望。
隨著哲宗的親政、形勢對蘇軾更為不利。紹圣元年(1094)四月,他被彈賅“譏刺先朝”,貶知英州(今廣東英德),接著又在一月之內連續三次降官,最后貶為建昌軍司馬惠州安置。流放途中,蘇軾仍然沒有忘記帶著仇池石。途經江西彭蠡湖口的時候,他看見當地人李正臣收藏的形狀奇異、玲瓏剔透的壺中九華石,曾想買下來與他的仇池石作伴(東坡《壺中九華詩》中有“念我仇池太孤絕,百金歸買碧玲瓏”的句子),但因時間間題,未能如愿以償。蘇軾之所以在遷謫途中還有這種“閑情逸致”,主要是因為仇池石已成為他歸隱理想的象征,是對他的巨大精神安慰。
元符三年(1100),徽宗即位,寬赦元佑舊臣,蘇軾始得內遷。北歸時又經過湖口,蘇軾馬上想到那塊壺中九華石,一打聽才知道已被人買走。蘇軾悵然若失,慨嘆之余,賦詩一首:“江邊陣馬定千峰,問訊方知冀北空。尤物已隨清夢斷,真形猶在畫圖中。歸來晚歲同元亮,卻掃何人伴敬通?賴有銅盆修石供,仇池玉色自璁瓏。”在這首詩中,蘇軾再一次表示,希望能象陶淵明(字元亮)那樣歸隱田園,象馮衍(字敬通)那樣閉門自守。然而,天不假年,東坡在幾個月后就溘然長逝了。
其實,蘇軾一踏上仕途,心中就充滿著仕與隱的矛盾沖突。蘇軾初次為官是出任鳳翔答判,與弟弟蘇轍在鄭州分手時,二人就約定盡早歸隱,“慎勿苦愛高官職。”然而在官場中他們身不由己,并未能使夢想成真。假如東坡能夠多活幾年,得以一圓仇池之夢,在清新靜謐的田園中安度晚年,這對東坡老人來說,也算了卻了一大心愿。假如真能這樣,天才洋溢的蘇東坡也許能將陶淵明開創的田園詩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但歷史是無法假設的。東坡的仇池之夢沒能變成現實,這對于東坡老人是一大遺憾。這也使得東坡沒能獲得躬耕的親身體驗和隱居的真切感受,失去了在田園詩的領域一展風采的機會。
上一篇:不該出現的“舊型正規化”
下一篇:交響樂作曲家米亞斯科夫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