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闕之戰(公元前9年)
公元前293年,秦軍以各個擊破戰術在伊闕(今河南洛陽龍門)全殲韓、魏聯軍的作戰。
為了阻遏秦軍向中原擴張,周赧王十七年(公元前298年),齊、韓、魏三國聯合攻秦,經三年戰斗,終于攻入函谷關(今河南靈寶北)。秦昭王被迫請和,歸還了前所攻取的韓之武遂(今山西垣曲東南)和魏之封陵(今山西芮城西南),三國方才退兵。但此小挫,并未能阻止秦東進勢頭。為擊敗韓、魏以打開入據中原的大門,周赧王二十年(公元前295年)即派軍南出武關,攻占魏的襄城(今屬河南),次年又以一部兵力進入河東,攻占魏的解邑(今山西臨猗西南),以牽制魏軍并保障東進主力的翼側安全,爾后由向壽率主力出函谷關由宜陽(今河南宜陽西)分兩路攻韓。向壽攻占了武始(今河南洛陽西南),白起攻取了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武始和新城都是保衛伊闕要塞(今洛陽南龍門)的外圍據點。伊闕地形險阻,兩山對峙如闕門,宜守難攻,是韓、魏兩國都城的西方屏障。同時也是秦進中原和魏、韓阻秦東進的必爭之地。秦占武始新城,嚴重威脅韓、魏的安全。因而,魏昭王即派大將公孫喜(即犀武),率魏軍主力助韓防守伊闕。
周赧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93年),秦昭王命白起替代向壽為主將,指揮秦軍進攻伊闕。白起根據韓魏聯軍數量雖占優勢,但各懷私心,互相推諉觀望,皆希望友軍先戰,俟雙方有所削弱后再投入戰斗的弱點,判斷魏軍是助韓作戰,必更缺乏首戰的決心和準備,于是采取先易后難,各個擊破的方針,以一部兵力牽制韓軍,而集中主力突擊魏軍。一舉全殲魏軍,并俘殺其主將公孫喜。爾后立即轉攻韓軍。魏軍被殲后,韓軍勢孤,翼側暴露,士氣亦大受影響,在秦軍猛攻下,迅速潰敗。秦軍乘勝猛追,又全殲韓軍及助韓防守的少量東周部隊,總計殲滅聯軍24萬,創造了先秦戰爭史上第一個殲敵20萬人以上的殲滅戰戰例。戰后,韓、魏兩國精銳喪失殆盡,被迫獻地求和。從此,秦國以不可抗拒之勢向中原推進。
上一篇:《中原突圍(1946年6~7月)》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侏儒山作戰(1941年1月7日~194年月4日)》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