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劍四顧心茫然
俠客,這是一個動人心魄的稱呼。他們出沒于草莽,行俠仗義,以個人超人的武功鏟除人間不平事。不與官府合作,以武犯禁,成為生活在黑暗現實中的人們的一種精神寄托。然而在清代的俠義和公案小說中,俠客卻公然蛻化為“奴”了。
《三俠五義》中的南俠展昭在最初走入讀者視野時,還有幾分俠氣。但當這位俠客入朝獻藝,使縱躍法飛身竄上高閣時,宋仁宗失聲叫好:“奇哉!奇哉!這哪里是一個人,分明是朕的御貓一般。”他竟然立即跪伏在房頂瓦壟上向皇帝謝恩,穿上四品武職服色,大有躊躇滿志之態。這時,他的身上就只剩鷹犬氣了。白玉堂是三俠五義中最富草莽氣的一個。然而他與展昭作對,卻只是因為“御貓”的稱號觸犯了“玉鼠”的忌諱,一旦得到四品護衛的職銜,也就心平氣和地俯首謝恩了。盡管作者極盡能事地美化宋仁宗、包拯,把圣君清官看作正義的化身,卻掩蓋不了投誠受職的俠客蛻變為奴的實質。
《兒女英雄傳》中何玉鳳,雖身份不同卻走上了相同的道路。何玉鳳出身名門,智慧驍勇絕世,因父親被人所害,于是奉養母親避居山林,準備伺機報仇。但是仇人紀獻唐是當朝勢要,何玉鳳急切不能報仇,就化名十三妹往來于市井間,并偶然間救了孝子安驥,二人逐漸熟識。后來仇人被朝廷所誅,何玉鳳想出家,最終被勸住,便安心做了安驥的小老婆,過上了夫榮妻貴的生活。
至于其它諸如《小五義》、《英雄八義》、《七劍十三俠》等,也都是敘述俠義之士除盜平叛的事情,而其中總有一個名臣大官,總領一切。俠士們也都從行俠仗義、為民除害的斗士一變而為官府的鷹犬,而且往往以接受封賞作為結局。
清代俠義公案小說中俠士形象的沒落是有社會歷史原因的。俠士本是人們反抗精神的寄托,但他們的個人反抗并不能真的拯救黎民,也不是每一位俠士都能如唐傳奇中的那位虬髯客,在對李世民“見之心死”之后到海外去發展一番事業,那位俠女十三妹如不肯做妾,就只有出家一條路可走了。黑暗現實中單槍匹馬的戰斗者們不免拔劍四顧心茫然,不知路在何方了。但茫然之余就去心甘情愿地做奴才,卻是俠士的悲哀。
這種充滿鷹犬氣的俠客形象,不論是時代社會的產物,還是作者思想局限性的產物,對俠義公案小說而言都是遺憾,不但有損小說的思想性,更是有損俠名。至于“清官俠士”模式對社會意識的麻醉作用則是我們該從中吸取教訓的了。
上一篇:把自己看成失敗者
下一篇:拔苗助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