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文化·吳越文化的起源、形成及特征·吳越民族文化的形成及特征
(1) 吳越民族文化的形成
吳越民族文化是在越文化與吳文化碰撞基礎上融合而成的。
越文化發韌于馬橋文化。良渚文化時,文明程度已很高,已隱顯出國家的雛型。按其正常發展趨勢,完全可以出現和黃河流域夏商周同水平的國家。但事實相反,出現了一股文化逆轉趨勢,玉器絕跡,石斧減少,陶器質量下降,石箭頭和網墜數量增多,說明漁獵經濟的比重有所增加。這股逆轉趨勢持續時間很長,以致在整個“三代”,被北方人視為落后的蠻夷之地。江南文化為何會逆轉?到目前為止,仍無正確答案。多數人認為可能有兩個因素,一是自然環境的劇變,二是良渚部族“逐鹿中原”。當黃河流域進入堯舜禪讓的軍事民主制階段,部族間的兼并戰爭頻繁。江南的良渚部族不甘示后,舉族北上,參與中原的部族角逐。他們后來被同化到了華夏族。代表良渚文化的玉器也因此成了中原文明的一大特色。夏亡后,一部分越人重返桑梓,南奔太湖流域,從而形成了馬橋類型文化和高祭臺類型文化。由于他們一度加入夏朝,故以后的古越族奉夏禹為始祖。
馬橋類型文化以上海縣馬橋遺址第四層為典型,其年代約在商代。其分布范圍,和良渚文化基本相同。在地層關系上,馬橋類型文化普遍疊壓在良渚文化之上。炊器都以鼎為主,生產工具的種類與形制也大致相同。高祭臺類型文化以淳安進賢高祭臺遺址為典型。在地層上,也多疊壓在良渚文化之上。高祭臺類型源于河姆渡文化和金衢山區山崖尾類型文化,良渚文化也有些影響。馬橋類型文化也好,高祭臺類型文化也好,雖不太發達,但有些突變現象,出現了幾何印紋陶與青銅器這兩大新的文化因素。幾何印紋陶起源于南方。太湖流域的幾何印紋陶是從浙南、閩北或贛北傳來的。青銅器是黃河流域二里頭文化的代表。吳越地區的青銅器可能是從巢湖和山東傳來的。青銅器的傳入,加速了古越族文化的發展。
吳文化發韌于湖熟文化。吳國最初的活動地域在今寧(南京)鎮(江)丘陵地區。這里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發現不多,最早的是北陰陽營文化。北陰陽營文化時代約當馬家浜文化晚期的崧澤時期。所見石器磨得很精致,漁獵工具極少,說明已進入農耕時代。其墓葬皆為單人葬,隨葬品以生產工具為主,說明已有私有化現象出現。在南京的北陰陽營遺址,還出土了石鋤、七孔石刀、彩陶,這三種器物是該文化的代表器物。繼北陰陽營文化的是湖熟文化,以最初發現于江寧縣湖熟鎮得名。其年代約在商代前期,下限到西周初年。湖熟文化是一種早期青銅文化。它受中原商文化影響很大,和商文化很接近。寧鎮地區當時可能屬商版圖,故有此現象。據研究,湖熟文化的主人是淮夷族的一支。到了商末周初,越人開始遷居寧鎮地區。這時,周人來到了寧鎮地區,入鄉隨俗,“斷發文身”,統治了該地區。
在西周時代,江蘇茅山兩側的文化面貌涇渭分明,西側的寧鎮地區是吳文化區,東側的太湖地區是越文化。到了春秋初期,吳越兩種文化開始融合。這和吳越間的兼并戰爭是分不開的。春秋以后,吳國實力強大起來,開始越過茅山,向東擴張,來到了太湖西部地區。到春秋中期吳王壽夢(前585一前561)時,又擴張到了太湖東部地區。吳王諸樊時,遷都蘇州,時稱“吳子城”。闔閭時,擴建為大城。此時,浙江的越國也強大起來。允常時,在杭嘉湖地區修建了城廓。于是,吳國遇到了競爭對手。前506年,越偷襲吳成功。前496年,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戰于槜李(今嘉興西南),吳軍敗,闔閭死。前494年,勾踐率軍到夫椒(太湖中),越軍慘敗。勾踐僅以殘兵五千退保會稽。前475年,越復滅吳,奄有太湖流域。吳越爭霸使兩支近親文化進一步融合為一,吳越民族文化得以形成。
(2) 吳越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
春秋晚期,吳越兩國的文化特征很接近。時人伍子胥稱:“夫吳之與越也,接土鄰境,壤交道屬,習俗同,言語同,我得其地能處之,得其民能使之。越于我亦然”(《呂氏春秋·知化篇》)。伍子胥的話十分正確。吳越兩國,由于地理環境相似,民族相同,發展水平差不多,因而在語言、習俗諸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共性。
同操古越語。言者語言,語者文字,“言語同”,說明當時的吳越國,不僅操同一語言,而且也使用相同的文字。古越語和古漢語不同,最主要的一點是,古越語雖也有單音節者,但大部分是雙音節。如越語的“船”,漢語音譯稱“須慮”;“犬”,漢語音譯稱“猱獀”;“廣大”,漢語直譯稱“羞繹紛毋”;吳,譯稱勾吳;越,譯稱于越。這是一種膠著語。據研究,古越語和現代壯語十分相似,屬壯侗語族。那么,吳越人又是用什么語言外形即文字來表達他們的語言內核的呢? 我們以為,他們借用了漢字。江南地區的古越人雖有語言,但文字卻遲遲創造不出來。文字是文明的產物。江南既無國家,文字自然創造不出來。而此時的華夏族,則有了國家,有了文字。到了周朝,受華夏文化的影響,江南先后誕生了兩個“次生國家”——吳國與越國。吳國首先借用了篆體來記載越語,越國后來也用了篆體。但越族畢竟和華夏族是兩個不同的民族。他們在借用漢字時,沒有全盤照搬,而是根據自己的審美情趣與鳥圖騰崇拜的習俗,對漢字作了局部的修正,于每個字旁附加了鳥形紋飾,變成了鳥形篆體美術字,人稱鳥書、鳥蟲書、鳥篆體。鳥有單鳥和雙鳥,一般附于字的上、下、左、右四個方位。開始時,鳥形較直觀,以后抽象化,變成寓鳥形于筆畫之中。從已發現的一百多件吳越青銅器銘文來看,吳越國借用漢字記越語時,是采用音譯法的。如諸樊,青銅劍稱“姑發反”,前者是單音節的漢語拼寫,后者是古越語的原音記錄。后人看到吳越國國名、人名、地名,有勾吳、于越、姑蘇、余姚、余昧、無疆等名詞,和漢語習慣很不同,不免感到奇怪,作出種種解釋。其實,明白了吳越國的文字記載習慣,疑慮便可解開了。這些人名、地名,是越語的直譯。正如今天從英語中直譯來的“巴士”、“拿摩溫”、“司必靈”一樣。鳥書流傳時間不長,它是隨吳越國的產生而逐漸產生的,又隨吳越國的滅亡而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習俗同。吳越兩國的生產、生活習俗比較接近。①漁耕。江南地區,自古以來即以農耕為主,種植水稻、植物。同時,兼營漁獵、蠶桑業。以故,其食俗,向有“飯稻羹魚”一說。即是說喜歡吃大米飯,喜歡以水產、海產品當菜肴。②習水便舟。吳越國因河流湖泊多,交通工具多靠船,所以,吳越人向以擅長舟楫著稱于世。越王勾踐曾自稱其民“以船為車,以楫為馬,往若飄風”(袁康《越絕書·越絕外傳記地傳》)。像舲舟一樣的小船,北方人即有湯武一樣的本事,也難以駕乘,但越人卻能控縱自如。吳越兩國為爭霸,十分重視造船業。越不但設有“船官”和碼頭,而且還有大規摸的水師。吳越的各種大型戰船還有專名。船的種類也很多,有筏、舫、獨木舟、木板船、游艇等;并已有帆船和航線。③斷發文身和雕題黑齒。由于自然條件、生產活動及信仰觀念的差異,吳越人與中原人的形象有很大不同。中原人素有“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東觀漢記》卷六)的觀念,主張皮膚與頭發一定要保持天然狀態,這是對父母最起碼的孝道。故除依照禮儀作必要修整外,一般蓄發禁剪,到成年以后才行冠笄之禮。而吳越人卻習慣“斷發”(即額前留成短發,髠頂,椎髻,盤于腦后)、“文身”(即刺染,在人的皮膚上,刺劃出各種紋樣,再染之以墨,待傷口愈合之后,其紋樣就以青灰色的墨文永遠保留下來),不帶帽子,左衽。這種習俗,與中原人差異極大。所以自古以來,人們談起古越人,常以“斷發文身”為其首要標志。斷發文身之俗在吳越國的影響相當深,從君王到士卒,都行此俗。甚至征服別的民族后,也強迫推行此俗,很有清初滿洲人雉發的味道。所謂雕題,是指以丹青在額上繪刻花紋,不刺破皮膚。黑齒,是用草將牙齒染成黑色或將牙齒拔除,形成黑洞。此俗可能和古越人的審美觀念有關。這種遺風,在今臺灣、福建等原古越人聚居地仍有保留。④蛇、鳥圖騰。圖騰崇拜是人類幼年時代產生的一種信仰形式。一般一個部落一個圖徽。古吳越地區,曾生活著許多部落,自然有多種圖騰崇拜。吳國崇魚,吳的本義即是魚。越國崇拜鳥、蛇。由于吳越地處水鄉澤國,蛇繁殖頗夥,人必須與之相處,原始人無法避開它、戰勝它,于是便敬奉它、崇拜它,甚而裝扮成蛇的樣子,以企求它的保護。于是,便有了蛇崇拜習俗。越國把鳥徽看得很重。據文獻記載,吳越爭霸,吳國修建闔閭城時,特意將南大門命名為蛇門,上懸一條頭朝北低著的木蛇,以顯示制越之決心。越王勾踐戰敗求和時,也被迫將一雙刻繪有蛇圖樣的“神木”交給吳王夫差,以示臣服。這表明,蛇在越國人心目中的位置很高,簡直可以稱作國徽。越人的崇蛇習俗,至今仍在吳越之地廣泛流傳。越人不僅崇拜水中的蛇,還崇拜天上的鳥。越人崇拜鳥的習俗起源很早,起碼在河姆渡文化時已有。那么,越人為何崇拜鳥呢? 我們以為應從稻作文化角度來考慮。鳥和農業生產有非常密切的關系,尤其是其中的燕子。燕子向有“候鳥”之稱,它每年春天光顧江南。這時,正是天氣轉暖可以播秧的季節。燕子來后,要筑巢,經常要到田間四處拔草根。巢筑好后,產下雛燕,正是秧苗長高之時。為哺育小燕子,母燕總要不停地到農田四處覓青蟲。無意之中,為秧苗除了害蟲。待稻收割后,燕子才離去。因燕子伴隨著水稻種植的始末,能幫農民的忙,所以,民間十分崇拜、愛護燕子?!对浇^書》有禹“教民鳥田”一說,實際指的就是教導百姓按燕子光臨江南的規律去種田。江蘇六合古墓所見田作圖,鳥類是以大田的衛士身份出現的,這也可見鳥類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吳越的鳥崇拜習俗,至今仍殘留于江南農村。江南人禁捕燕子,把燕子到農家搭巢當作吉祥之事。吳越人很崇拜燕子,以至于他們借用漢字來記古民族語言時,在每個字上加上了鳥形飾圖,以此變成鳥篆體,像美術字一樣,看上去很漂亮。⑤淫祀。春秋時代,吳越國的巫覡之風很盛,向有“其俗信鬼神”一說。越國有“巫里”、“巫山”、巫官。越巫到了漢代還很有名。越國盛行雞卜、蛇卜和占夢。吳國尚骨卜和甲卜。⑥巢居。因南方地勢低,較潮濕,又多獸害,故吳越地區自古以來即習慣營住干欄房屋。所謂巢居,是指棲住在一種木結構的雙層小樓房里,樓上住人,樓下圈畜,又名樓居。⑦尚武。吳越是兩個在中原文化影響下建立的“次生國家”,不是自身文化瓜熟蒂落的結果。因此,這兩個初建的奴隸制國家,殘留著較多的軍事民主制色彩,和當時的齊、晉、鄭等國不可類比。它們對外擴張,血親復仇的觀念強,導致吳越人的“好相攻擊”,故長期處于戰爭狀態,使得吳越的尚武風氣更濃。吳越人尤好使劍,劍客對生死等閑視之,以劍自刎風氣很濃。吳越尚武之習,直到秦漢三國時期仍有遺留,致吳越人以剽悍出名。⑧流行土墩墓。土墩墓是一種平地堆土掩埋而成的墓,因它多在山坡、丘陵、平地的高處,遠遠看去,外表像一個個饅頭樣的土墩,所以稱為土墩墓。土墩墓是吳越之地獨特的墓葬制,和中原“墓而不墳”(《禮記·檀弓上》)的土壙豎穴墓制絕然不一。土墩墓是越族的墓,它分布于整個吳越地區。這種墓制,源于良渚文化時期的貴族大墓——“土筑金字塔”。出現年代較早,起碼在商代已有,與馬橋文化的出現同時。西周初期,這種墓制又傳入寧鎮地區。土墩墓數量很多,已知的有上萬座。其基本隨葬品是印紋陶和原始瓷。這表明,土墩墓是一般奴隸主階層的墓,甚至可能還有平民。約到西周中期,于越人還流行石室土墩墓。所謂石室土墩墓,外觀與土墩墓一樣,僅是里面多了空心的石室而已。石室土墩墓分布于蘇南的太湖周圍地區、浙北的杭嘉湖平原和浙東的寧紹平原。它是于越人的墓制,而此時的寧鎮地區,仍流行土墩墓。戰國以后,土墩墓逐漸消失。
春秋時期,吳越文化雖較接近,但因地理位置的不同,兩國間文化也有些差異。吳國緊鄰中原文化區,吳王室據說也是周王室后裔,故受中原文化影響多些。吳起碼在壽夢時,已注意學習中原禮樂。以此,公元前544年,吳公子季札到魯國觀賞中原禮樂時,竟能對中原禮樂作出精湛的評論。而越國則隔一層,受中原文化影響小,保留了較多的土著特色。史稱越王勾踐遷都山東瑯琊時,仍拒絕孔子傳播周禮,可見一斑。
上一篇:吳越文化·吳越文化的起源、形成及特征·吳越文化的起源
下一篇:三秦文化·原始文化與秦文化的早期歷程·周人和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