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識地理遭風暴,全軍覆沒沉海底
中國的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政權。當蒙古鐵騎橫掃歐亞大陸后,便開始向東擴展,力圖占領日本。最初,元朝派使臣出使日本,試圖與其通好,受到日本拒絕。于是皇帝忽必烈決定跨海遠征。但是,蒙古鐵騎善長馬上功夫,海上的較量是其弱項,在遇到日本武士的奮力反擊后便喪失信心,半途撤兵,結果風暴來臨,慘遭失敗。
1274年正月,元朝皇帝忽必烈開始作戰爭準備。他命令高麗王造艦900艘,包括載重量1000—4000石的大艦300艘,輕疾舟300艘,吸水小船300艘。艦船完工后,忽必烈任命忻都為征東都元帥,洪茶丘為右副帥,劉復亭為左副帥,統帥蒙漢軍20000人,高麗軍5600人,加上高麗水手6700人,共32000余人,于10月東征日本。10月3日,元軍從高麗出發。駛向對馬島,6日在對馬島登陸,全殲日軍,占領該島。16日元軍逼近肥前沿海島嶼及其西北沿海一帶,然后轉向博多灣。日本方面一直沒有得到軍事情報,直到對馬島失陷16天以后才得知消息,來不及作戰爭準備。日本的抵抗,主要是在大宰府西守護所少貳藤原經資的指揮下進行。藤原經資得到情報后,一面上報幕府,一面部署防御,令九州各地武士向博多集結,準備迎敵。因此,戰爭開始以后,元軍始終處于有備而來、主動出擊的地位,日軍非常不利。但元軍最大的問題是對地理形勢不了解。10月19日,元軍在大博多灣登陸,占領今津地帶。但這一帶地形不利于大部隊作戰,且距大宰府有一天的行程,于是元軍撤回船上,準備次日進攻大宰府。次日,元軍分兩路在博多灣西部的百道原和東部的箱崎登陸。西路部隊上岸后,打退日軍抵抗,推進到鹿原、赤坂一線。東路部隊登陸后,占領岸邊松林,從背后夾擊同百原道元軍作戰的日本武士。在元軍的強大攻勢下,日本守軍抵擋不住,開始向東南方面撤退,這就使同百原道元軍作戰的日軍腹背受敵,被迫向大宰府水城方向退卻。元軍緊緊追擊。雖然元軍在戰場上取得優勢,但也遭到日本武士的英勇反擊,有一些損失,元軍副帥劉復亭中箭受傷。于是元軍在天黑后停止追擊。在總結軍事行動時,元軍又犯了第二個錯誤。由于受到日軍超出預料的抵抗,元軍傷亡很大,兵疲矢盡,很多將領對日軍的英勇抵抗頗有懼意。忻都也以為日本有充分準備,兵力數倍于己。于是,在元軍統帥忻都召集的會議上,多數將領主張撤兵,只有高麗將領金方慶認為當時的作戰形勢對元軍有利,主張堅持苦戰,攻取大宰府,保住陣地,以待援軍。但討論的結果,忻都否定了金方慶的主張,認為“小敵之堅,大敵之擒,策疲兵入境,非完計也?!睕Q定撤兵班師。然而,就在元軍撤回船上的當天夜里,狂風暴雨大作,元軍又不熟悉博多灣地形,多艘船只觸礁,全部戰役中損失的兵力達13000人,大部分死于風暴。
元軍的這次失敗,既有天災,也有人禍。決定撤軍后遭到的風暴,使元軍受到毀滅性的打擊,否則,不會造成幾乎全軍覆滅的結局。但指揮者的失誤,卻是決定性的。一是對戰場的地理形勢缺乏周密的調查,經不起天災人禍。二是指揮戰斗時,只是以船為據點,而不是穩扎穩打,步步為營,占據據點,失去了打擊敵人的有利地形。三是膽小怯戰,對貌似強大的敵軍估計過高,做出撤兵的錯誤決定。若不是決定撤兵,回到船上,也就不會使1萬多人葬身大海。
上一篇:不相信革命群眾的威廉·奧蘭治
下一篇:不該出現的“舊型正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