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勣》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字懋功,曹州離狐(在今山東東明縣東南)人。隋末,客居于衛南(在今河南滑縣東)。李勣本姓徐,歸唐后,賜姓李;名世勣;永徽中,以犯太宗諱,去“世”,單名勣。家富有,多僮仆,積粟數千鐘;與其父徐蓋皆好惠施,救濟貧困,不問親疏。
隋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十月,韋城縣(在今滑縣東南)人翟讓(原為東都法曹)聚眾起義于瓦崗(在今滑縣東)。勣往投之,時年十七。
及至,就表出善于計謀之才華。讓部常搶劫鄉里,勣謂讓曰:“東郡(治今滑縣)于公與勣皆為鄉里,人多相識,不宜侵掠。滎陽、梁郡,汴水所經,剽行舟,掠商旅,足以自資。”讓然之,遂引眾掠公私船,資用豐給,附者益眾,多至萬余人。不久,長安人李密(原任隋宮廷侍衛官)投奔瓦崗寨。次年二月,在勣之勸導下,讓推密為主。七月,隋煬帝令江都通守王世充將江、淮勁卒討密。勣以奇計敗世充于洛水之上。又時河南、山東大水,餓殍遍野,死者將半。煬帝令開黎陽(今浚縣)倉賑之。而隋政紊亂,官吏腐敗,倉司不能按時供給,日死者數萬人。勣言于密曰:“天下大亂,本為饑饉,今更得黎陽倉,大事濟矣。”密從之。勣遂率五千人自原武(在今原陽縣境)渡河,占領黎陽倉,開倉使民就食,一旬間,得兵二十余萬。
義寧二年(公元618年)三月,隋右屯衛將軍宇文化及殺煬帝于江都(屬今江蘇省),擁兵北上。已即位于東京(今河南洛陽市)之越王楊侗(煬帝之孫),拜密為太尉,封魏公,授勣右武候大將軍,命討化及。勣畏其軍鋒,以兵西保倉城,于城外掘深溝以固守。化及四面攻之,因阻于深溝,不得至城下。勣為地道,出兵擊之,化及大敗而去。
九月,密為世充所破,擁眾入關,歸附于唐,其地(東至于海,南至于江,西至汝州——今河南汝州市,北至魏郡——今河南安陽市)為所據,未有所屬;勣謂長史郭孝恪曰:“魏公既歸大唐,今此人眾土地,魏公所有也。吾若上表獻之,即是利主之敗,自為己功,以邀富貴,吾所恥也。”乃具錄州縣名數及軍人戶口,遣使送密。高祖李淵聞使者無表,唯有書與密,甚為奇怪。使者以勣意告之,高祖大喜曰:“徐世勣感德推功,實純臣也。”遂授黎陽總管、上柱國,封曹國公,賜姓李氏,令總統河南、山東之兵以拒王世充。十二月,密以謀反伏誅。高祖遣使告勣。勣北面拜伏慟哭,為之舉哀,大備儀衛,全軍縞素,葬密于黎陽山(在今浚縣東南),天下義之。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十月,起義者竇建德攻陷黎陽,俘勣父,勣率數百騎逃走;不數日,以父故,還至建德營。建德以之為左驍衛將軍,使守黎陽。次年正月,勣率數十騎歸唐。
四年(公元621年),從秦王李世民討王世充于東都,累戰大捷。及至虎牢(在今滎陽縣西北),世充部將沈悅愿為內應,勣夜引兵接應,遂拔之。論功行賞,世民為上將,勣為下將。繼從世民平建德,降世充,破起義軍劉黑闥、徐圓朗。
六年(公元623年)八月,淮南行臺仆射輔公祏反。高祖命襄州道行臺仆射李孝恭與勣等討之。勣領步卒一萬渡淮,先后占領壽陽(今安徽壽縣)、硤石(在今鳳臺縣西南),然后向當涂進軍。公祏令部將陳正通率兵十萬屯于梁山(在今和縣境),另遣大將馮慧亮帥水師十萬,鎖連大艦以斷江路;并于江之西結壘,分守水陸,以御官軍。勣克之,慧亮乘輕舟而逃,公祏亦逃。勣縱騎追至武康(今浙江德清縣),公祏被村民所執,殺之。江南悉平。
九年(公年626年)八月,世民即位,是為太宗,勣為并州都督。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十一月,為通漢道行軍總管,總領諸軍,分道擊突厥。
勣出云中(今山西大同市),與突厥戰于白道(在今內蒙古土默特左旗境),大破之。突厥頡利可汗請和,太宗令鴻臚卿唐儉往赦之。勣與定襄道大總管李靖等相與謀曰:“頡利雖敗,人眾尚多,若走度磧,保于九姓,道遙阻深,追則難及。今詔使唐儉至彼,其必弛備,我等隨后襲之,此不戰而平賊矣。”靖扼腕喜曰:“此乃韓信滅田橫之策也。”靖將兵夜發,勣緊隨其后。靖至,突厥大潰,頡利率萬余人欲度磧(即大漠)。而勣已軍跡口(在今固陽縣西北),頡利至,不得度,紛紛投降。勣大獲勝利而還。行并州大都督府長史。
勣在并州十六年,令行禁止,百姓懷服,號為稱職。太宗謂侍臣曰““隋煬帝勞百姓,筑長城以備突厥,卒無所益。朕唯置李世勣于晉陽而邊塵不驚,其為(意為比)長城,豈不壯哉!”遂為兵部尚書。
十五年(公元641年)十一月,薛延陀(匈奴別種)真珠可汗令其子大度設率兵二十萬,以擊突厥。俟利必可汗(李思摩)不能御,帥部落入長城,并遣使告急于唐。勣為朔州道行軍總管,將兵六萬,分五路前往擊之。勣自率輕騎數千,追至青山(即大青山,在今內蒙古武川縣境),大破之,斬首三千,俘獲五萬。
十七年(公元643年),勣得暴疾,偏方云“須灰可療”。太宗自剪須,為之和藥。勣頓首出血泣謝。太宗曰:“為社稷,非為卿也,何謝之有!”一次,勣侍宴,太宗從容曰:“朕求群臣可托幼孤者,無以逾公,公往不負李密,豈負朕哉!”勣流涕辭謝,咬指出血,因而大醉,太宗解衣以覆之。
十九年(公元645年)二月,太宗自率諸軍發洛陽,出征高麗,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四月,勣破蓋牟城(今遼寧蓋縣),俘二萬余人,獲糧十萬余石。繼攻遼東城(在今遼陽市北),以拋石車、撞車猛攻,晝夜不息,十余日,克之。六月,又下白巖城(在今遼陽市東)。次年,延陀部內亂,勣奉命討之。太宗戒之曰:“降則撫之,叛則討之。”戰于郁督軍山(有譯為“烏德鞬山”者,在今蒙古杭愛山東北麓),勣破之,漠北遂定。
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六月,晉王李治即位,是為高宗,勣為同中書門下三品。永徽六年(公元655年)九月,高宗欲立昭儀武氏為皇后,畏大臣反對,遂召勣與尚書右仆射褚遂良、太尉長孫無忌、尚書左仆射于志寧計之。勣稱疾不至,遂良堅決反對,志寧沉默不語。他日,高宗又問于勣,勣曰:“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高宗意遂決。
乾封元
年(公元666年)五月,高麗王泉蓋蘇文死,其長子男生代之。男生弟男建、男產聽信謠言,將男生逐之;男生求救于唐。十二月,高宗以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兵二萬討之。總章元年(公元668年)九月,攻入平壤,高麗平。
次年十一月,勣病。高宗盡召其子弟在外者,回京侍疾。子弟為之請醫,皆不讓進,曰:“吾本山東田夫,遭值圣明,致位三公,年將八十(時年七十六),豈非命邪!修短有期,豈能復就醫工求活!”一天,忽與其弟司衛少卿李弼曰:“吾今日少愈,可共置酒為樂。”于是集子孫于一堂,酒盡之時,謂弼曰:“吾自度必不起,故欲與汝曹為別耳。”“葬畢,汝即遷入我堂,撫養孤幼,謹察視之。其有志氣不倫,交游非類者,皆先撾殺,然后以聞。”
十二月,死。高宗聞之悲泣;葬日,登未央宮樓望之慟哭。陪葬昭陵。起墳象陰山、鐵山、郁督軍山,以表揚其平突厥、薛延陀之功。謚曰貞武。
勣多謀善斷,一代名將。每行軍用兵,善于謀畫,臨敵應變,皆合事機。與人議事,從善如流。戰勝則歸功于下,所得金帛,散之將士,故人為之用命,所向皆捷。愛才,有知人之明。每俘敵將,見有才者,即加禮敬,引入臥內交談忘倦。初平王世充,得故人單雄信,依例當處死;勣以雄信武藝絕倫,請以官爵贖之,高祖不許。及雄信臨當就戮,勣對之號哭,割股肉以喂之曰:“生死永訣,此肉同歸于土矣!”
家庭嚴肅而和睦。其姐有病,時勣已為宰相,親為之煮粥;風回,火燒其須鬢。姐曰:“仆妾甚多,何自苦如是!”勣曰:“姊老,勣亦老,雖欲久為姊煮粥,其可得乎!”
勣有自知之明,常謂人曰:“我年十二三時為無賴賊,逢人則殺。十四五為難當賊,有所不愜則殺人。十七八為佳賊,臨陣乃殺之。二十為大將,用兵以救人死。”
上一篇:《李光弼》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下一篇:《李孝恭》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