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圓券暴跌引發的經濟危機
1935年蔣介石的幣制改革后,法幣成為國統區的統一貨幣。抗戰期間,特別是抗戰勝利以后,物價飛漲,法幣貶值慘重。1948年8月蔣介石為平抑物價,以總統身份頒布《財政緊急處分令》,宣布實行金圓券幣制。同時公布了《金圓券發行辦法》、《人民所有金銀外幣處理辦法》、《整理財政及加強管制經濟辦法》。
這些幣制改革法令規定:金圓券發行總額以20億元為限;法幣及東北通幣停止發行;所有法幣以300萬元折合金圓券1元;限期收兌人民所有之黃金、白銀及外國幣券,逾期任何人不得持有;限期登記管理本國人民存放國外之外匯資產,違者予以制裁;黃金按純含量,每市兩兌金銀券200元,白銀每市兩兌3元。不難看出,這些法令是對平民資產的公然掠奪。
即使這樣,也沒能挽救因內戰耗費過大,四大家族中飽私囊、官場貪污腐敗而造成的國庫空虛與巨額財政赤字。幣制改革后,通貨膨脹不但沒有停止,反而加速度進行。1948年11月,南京政府頒布了《修正人民金銀外匯處理辦法》,準允人民匯兌黃金,白銀及美鈔,到1949年1月停止收兌,每兩黃金匯兌金圓券由開始的200元暴跌到6000元至9000元。由此而宣告了國民政府幣制改革的失敗。
金圓券的暴跌引發了國統區正嚴重的經濟危機。僅大米的價格從限價時的20元,驟然上漲到500元至1000元。1949年5月以后,民眾拒絕使用金圓券,只能任期崩潰。
金圓券暴跌而引發的經濟危機,使國統區的人民更加難以糊口存活,更加痛恨國民黨所代表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及其反民主、反人民、反共的罪惡內戰。從而加速了蔣家王朝的滅亡。
上一篇:道林斯基沒抓住發現激素的機遇
下一篇:鑒物于肇,賞士于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