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林斯基沒抓住發現激素的機遇
19世紀末,在俄國著名生理學家巴甫洛夫的實驗室工作的道林斯基,曾發現一個有趣的生理現象,他把一定濃度的鹽酸放到動物的十二指腸內,引起胰液大量分泌。當時“神經論”是一種時髦的學說,他們認為這種現象有是一種神經反射,但奇怪的是,當他們去掉并搗毀支配腸管的所有神經后,仍發生鹽酸引起胰液分泌的現象,有人甚至在無神經弧的小腸段上,也發現了這種反應。面對這一重要的科學發現,他們卻固執地認為這是神經因素起作用的“局部反射”,并解釋說腸管的神經無論如何也難以剝離干凈,他們根本跳不出“神經論”的圈子。
這究竟是一種什么生理現象呢?英國的裴利斯和施他林重復了道林斯基等人的實驗,當他們把鹽酸放到剝離神經的一段小腸內,確確實實引起了胰液分泌,他們根據自己的實驗和研究,跳出了“神經論”的圈子,1905年,他們大膽地提出了“激素”的概念,隨后不久,他們這嶄新的設想相繼被其他科學家所證實了,從此,開辟了激素及其體液調節的新領域,大大地促進了生物學和醫學研究的發展。當時,巴甫洛夫實驗室設備是較先進的研究水平也是較高的,道林斯基最有條件做出“激素”的發現,但非常遺憾的是,他雖然發現了重要的科學現象,卻“不識廬山真面目”,沒有取得應有的學術成就,讓機遇從眼前悄悄地溜走了。
科學研究不能片面地強調外界是否給自己提供了好時機,好時機只是為人們提供了通向成功之種的可能性,但可能性并不等于現實,要將可能性變成現實性,還要靠自己平時的各種有利因素的積累,靠自己的不懈努力,這樣才能捕捉到機遇。
上一篇:遲到的阿貝爾教授聘書
下一篇:金圓券暴跌引發的經濟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