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嗣庭試題獄
查嗣庭因出考試題目而招致清庭殺戮的文字獄案。查嗣庭,字橫浦,清康熙年間進士。雍正時為內閣學士、禮部侍郎。雍正四年(1726),查嗣庭被派為江西省的鄉試主考官,他用“維民所止”的詩句作為考試題目。這題目是根據《詩經·商頌·玄鳥》中“邦畿千里,維民所止”(千里國土,就是萬民百姓安居樂業的地方)而來的,其意如同“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四海之內廣大土地上的人們都是受到至上的君主保護的臣民),本來是對皇權的恭維的。但卻被人牽強附會,無中生有加以告訐,說“維”、“止”二字是取“雍正”二字,去其首也,意為殺掉雍正。雍正皇帝聽信謗誣,立即下令逮捕查嗣庭入獄。繼而搜查他的日記、詩鈔、書信,找出所謂謗訕圣祖(康熙)非議朝政,以及趨附奸臣隆科多等罪證,被定下大逆不道之罪。嗣庭病死獄中,帝又下令戮尸梟首;其子處斬,其兄和侄被流放。又據肖奭《永究錄》載,查嗣庭出試題為“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言廢人”(有道德的人考查一個人并不重在其言論,既不因為他說得條條是道就舉薦他,也不因為他說的話不中聽而不任用他)。皇上認為這種說法與國家的科舉取士制度相背謬。還有一題是“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對于人才,就像對荒棄的土地一樣,只要你放心大膽地使用,就會形成一條路,如果廢而不用,就會長滿茅草,成為廢地)。皇帝認為這道題不著邊際,不知他想說什么。還有《易》經的第二題是“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矣”(一個人品行光明正大,就能與天地齊德,日月同輝,光照大地,永澤萬民);《詩》經的第二題是“百室盈正,婦子寧止”,帝皇認為這兩道題中都有“正”、“止”字,這與已被殺了頭的汪景琪在《歷代年號論稿》中所說的“正字就象征著一瞬即止,一定非常短暫”,“凡是年號中有正字的都是不吉利的”的意思相同,由于以上考題的原因,查嗣庭被雍正皇帝殺了頭。
上一篇:機會不平等·從小定終身
下一篇:格雷厄姆穿了十年“長羊毛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