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農產品“剪刀差”的嚴重后果
所謂工農業產品“剪刀差”,就是指工農業商品比價的一種表現形式。即一定數量的農產品交換工業品越來越少,一定數量的工業品交換農產品越來越多,用統計圖表示,形成剪刀張開的形狀,故稱工農業產品“剪刀差”。
根據馬克思的勞動價值學說,無論是工業品的價值量,還是農業品的價值量,都是隨著勞動生產率的變化而變化的。我國的實際情況是,工業勞動生產率的增長速度快于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增長速度,這樣,單位農產品的價值量減少的趨勢也就慢于單位工業品價值量減少的趨勢。價格作為價值的貨幣表現,農產品價格也就應該比工業品價格下降的慢。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實現價值規律關于工業品按社會平均價值出賣的要求和農產品按自己的價值出賣和要求。如果工業品繼續維持原來的價格,那么在工農業產品交換中就會破壞等價交換的原則,給國民經濟發展帶來嚴重后果。
首先,由于農產品交換的范圍越廣、數量越大,農業受到的經濟損失也就越大,從而挫傷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同時,因為農業受損,嚴重地影響了農業的積累和農民增加農業投入的積極性,從而消弱了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作用。
其次,由于農業長期得不到應有的發展,工業本身也就因缺少原料和市場而步履艱難,進而影響整個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協調地發展。
最后,有悖于實現我國的戰略目標。我國農村幅員遼闊,且各地發展很不平衡。如果長期保留工農業產品“剪刀差”,農業得不到長足的發展,農民的生活水平得不到大幅度提高,實現工業化和生產的商品化、社會化、現代化,讓人民過上富裕生活的戰略目標就會落空。
總之,我國應該吸取歷史的教訓,盡快理順價格體系,縮小和消除工農業產品“剪刀差”。
上一篇:崇禎輕信釀成千古悲劇
下一篇:工學會、工讀互助團理想的破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