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學會、工讀互助團理想的破滅
五四運動時期,工讀主義教育思潮盛行。在這種思潮的推動下,北京高等師范學校一部分在校學生和畢業學生于1919年2月成立了“工學會”,他們希望通過工讀建立一個人人勞動,手腦并用,沒有剝削的平等社會。為了實踐這個思想,工學會的會員們,不僅對清潔衛生及各種應辦能辦的事都自己動手,并且組織了石印組、照相組、打字組等生產的、服務性的勞動,還出版了《工學》月刊宣傳和進一步研究工學主義的理論。工學會成立的同年,少年中國學會會員王光祈等倡議建立了“工讀互助團”。其目標是幫助青年脫離家庭壓迫,培養獨立的生活能力和互助勞動的習慣,創造讀書的社會,通過工讀使社會上人人做工,人人讀書,各盡所能,各取所需,以實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政府——于我何有哉!”的大同生活。他們規定所有入團青年都要就石印、素菜食堂、洗衣服等近10個工種選定一種,每人每日必須做工4小時,其余時間入校學習。作為一種公社性質的組織,團員的收入歸團體所有,團員的衣食住等費用由團里負擔。同時,“團章”“規約”的制定及團干部的作用,都貫徹民主精神,由團員自己“隨時增改”和“按月選舉”。工學會和工讀互助會員成立于北京,后來也影響到天津和上海,這兩個組織活動幾個月后就失敗了。
工學會和工讀互助團嘗試失敗,是因為它們的組織者并沒有認識到當時中國薄弱的經濟基礎,更沒有認識到薄弱的經濟基礎與共產主義的分配原則的矛盾,以及團員的個人主義、自由主義思想作風與集體主義生活方式的矛盾在民生凋蔽的中國是絕對無法調和的。“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大同社會只是一種“理想”并且必然要破滅。
上一篇:工農產品“剪刀差”的嚴重后果
下一篇:常態與變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