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建筑文化
早在西周時期,統治者出于河南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政治需要,將河南定為中國之“地中”。周公姬旦不但于洛陽營建雒邑為都,且在京畿即今登封告成鎮山岡上測影觀天,唐人于此建紀念碑,為一座彰示“雒中無影”天象原理的演示教具。世界文化遺產“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重要項目——元代郭守敬所建的觀星臺,位于周公測影臺之北,為元代中國各地觀星臺的中心臺,在此測量的結果精度領先于歐洲數百年,是中國古代天文科技高度發達的有力證明。河南濟源五龍口水利設施始創于秦朝,將水流分為廣利、永利、廣濟、大興利、小興利、廣惠和甘霖七渠,至今仍發揮著重要作用,其成就可與成都都江堰相媲美,是中國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這兩處科技建筑反映出河南區域古代科技發展的領先水平。
河南是中國園林藝術理論的誕生地。魏晉南北朝時期,河南主導了中國園林的發展歷史。唐宋時期,洛陽、開封園林冠蓋海內,其手法大部反映在數百年后明代計成所著《園冶》之中。宋代以后,雖然政治中心遷移,戰亂又使河南的園林破壞殆盡,但從現存為數不多的園林實例中,仍可感受到河南園林藝術底蘊的深厚。河南存留至今的文物建筑中,有許多建筑與園林藝術完美結合之范例,如臨汝風穴寺、宜陽靈山寺、鎮平菩提寺等與自然山水有機結合,其中蘊含了對景、借景等手法;濟源濟瀆廟聚濟源為池,環池建小體量建筑使池有“小北海”之感,是園林藝術中對比手法達到小中見大效果的成功作品。河南的宗教建筑與紀念建筑多以自然山水為背景,擇其視覺焦點構筑建筑彰顯崇高之感;而在民居建筑中,每每將山水加以概括、提煉,納入宅院一角,聚拳石為山,豎片石為峰,環斗池為湖,植盆景為林,以拓展宅院空間、陶冶性情,是對比、象征藝術的巧妙運用。輝縣百泉,為中國北方古代大型園林藝術的代表作。該區園林創建于商代,載于《詩經》,自公元前221年齊王居蘇門山始,后人漸次增建嘯臺、衛源廟、安樂窩、邵夫子祠、孔廟、清暉閣等建筑。百泉以自然山水為依托,人文景觀點綴其間,保存了濃郁的中國早期寫實性園林的藝術手法,與人工建造痕跡頗濃的清代皇家園林、明清私家園林有天壤之別,是中國園林史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南陽王府山系明代唐王府后院的假山,山體高大巍峨,為花園之主體,為國內罕見之明代王府假山實例。從其四周遺跡中,可看出設計者創造山林野趣景象的設計思路。假山既為園中景觀焦點,又可循明、暗通道盤旋而上,登頂觀賞園內外美景,是研究明代王府疊山藝術的罕貴資料。
高臺建筑是中國封建社會初期興起的建筑類型,具有至高無上的威嚴形象,后人多有繼承。開封龍亭為開封城中軸線北部的制高點建筑,因古代假山之巔而建,其前特意設計了自午朝門始的漫長前導空間,使龍亭在游者心中的形象更加高大;東西有潘楊二湖,以大片冷色調水面反襯龍亭的暖色調,龍亭身影倒映入湖,更顯莊嚴和壯麗。明代潞王朱翊因思母而建衛輝望京樓,為國內少有的明代大型石構高層建筑,其第二層以拱肋拱券結構建成的無梁殿為國內少有,是研究中國明代建筑結構的珍貴實物資料。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項目中的登封漢三闕即中岳廟前的太室闕、少室山廟前的太室闕、啟母廟前的啟母闕,均建于東漢,為中國現存獨有的廟闕。闕,作為廟前神道入口處的標志性和導引性建筑,在建筑心理學中起著重要作用。浚縣明代恩榮坊形體高大,雕刻華麗,極雍容華貴,是明代石坊的杰作。新鄉七世同居坊,運用了視差設計手法,其形象工整氣派,是清代石坊的代表。
風水塔是古建筑中一個有著特殊含義的重要建筑類型。與宗教建筑中塔的內涵截然不同,風水塔體現出科舉制度下地方政府和民眾的價值取向,以及繁榮文化、多出人才的愿望。河南境內的光山紫水塔、唐河文筆峰塔為樓閣式風水塔中的精品。明末農民起義領袖牛金星參與捐建的寶豐文筆峰塔,其造型融入了西方紀念碑的形象,為國內所罕見,反映了明代時期河南建筑設計思想的活躍。
上一篇:古代城址
下一篇:紀念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