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未捷身先死
公元228年春,諸葛亮出師北伐曹魏。魏隴右三郡叛魏響應。當時魏明帝在洛陽,關中守將夏侯懋是一個平庸之輩,防備空虛,一時間曹魏政權朝野震驚。諸葛亮的大將魏延根據這一形勢,建議蜀軍兵分兩路:諸葛亮率主力由褒斜道攻取眉縣,占領關中;魏延率一路出子午谷,直取長安。然后,兩軍會師潼關,挺進中原。當時,由漢中翻越秦嶺進入關中的道路共有三條:最近的是中路儻駱道,魏軍的防守力量主要集中在這條路上;其次是西路褒斜道。此路十分平坦、適合大軍行進。最遠的是東路子午谷,沿途又全是高山險谷,非常艱險。魏延的策略,恰好避實擊虛,攻其不備。只要他兵從天降,夏侯懋必逃無疑,魏明帝也措手不及,長安就會落入蜀軍手中。可是,諸葛亮一向謹慎,認為這條計策非常危險,不如出隴右來得穩妥,他所要采取的戰略是積小勝而為大勝,打算先平定隴右,再攻下關中,最后進軍中原。所以,他對魏延的建議,堅決不予采納。結果,馬謖兵敗街亭,諸葛亮被迫撤回。此后,諸葛亮又屢出隴右,結果連遭挫折。直到公元234年,諸葛亮才采用了魏延的舊計,試圖從褒斜道直取關中。但是,此時的關中,已非昔日可比,守將早已是老謀深算的司馬懿。他采取了堅守疲敵的方針,不與蜀軍交鋒。這年八月,諸葛亮積勞成疾,病死軍中,他的北伐事業,也以失敗而告終。
戰爭是國力的綜合較量,無論是財力、物力、兵力,蜀國都無法與魏國相比。弱小的蜀國根本無力與強大的魏國進行消耗戰。要想以弱克強,必須出奇制勝。這樣的先例,歷史上比比皆是。可惜,諸葛亮謹慎有余,果敢不足,否定了魏延之計,不敢用奇。喪失了取勝的絕好良機。盡管有此失誤,諸葛亮仍不失為智者。然而“智者千慮,必有一失”這不是值得人引為鑒戒的嗎?
上一篇:幾出戲畫蛇添足與狗尾續貂
下一篇:勾心斗角,終致殺身